多達4成非本地畢業生只願意試驗式留港1年,拒絕長遠發展,多名學者及專家都指,主因是香港普遍工時過長,經濟發展又過度集中於金融與地產業,年輕人容易因欠缺足夠發展空間而感到失望。另一方面,香港在生活文化上亦存在一定的排外心態,非本地生難以一時三刻建立人際與社交關係,加上內地經濟起飛,吸引越來越多人回流。教育界則直言,政府有必要正視問題,否則教育樞紐只落得「為他人作嫁衣裳」。
建議改善勞工權益
曾深入研究香港與內地人才交流的浸大傳播系教授馬成龍認為,當局應先解決勞工權益問題,始能阻止人才流失。他表示,剛畢業的非本地生,本已面對不會廣東話的障礙,求職不容易,若工時太長太辛苦致令沒有社交,回到家中又沒有親人,難免很快覺得心灰。
他又指,曾有不少內地同學感到被老闆歧視,很難擔任高職位工作,「可能是他們自己未融入本地文化,或老闆不信任外地人;事實上香港不少工種均與外界接觸,很講求人際關係,內地生實很難一時三刻建立好」。
欠缺發展文化藝術
熟悉移民問題的浸大社會學前講座教授陳國賁則稱,香港集中於金融、地產「單一化」發展,令大量具備其他才能的非本地生苦無空間,「他們希望來港一展抱負,如有志發展文化藝術和社會人文等,卻久未找到發展機會時,會感到失望,只得離港另覓天地」。
中原人力資源董事總經理周綺萍則提醒非本地生,香港的企業文化,除了教師、分析及科研工種外,高學歷對入職不但無優勢,更可能是「負擔」,「畢業生欠工作經驗,但對人工及晉升等有期望高,僱主會多一重考慮」。
教協會長馮偉華則表示,港校學費雖多次增加,但由於能為內地生增值,始終仍有吸引力,不過當局未有正視問題,培訓出來的人才不能留為香港所用,只為內地及海外社會「作嫁衣裳」,有必要盡快正視解決。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淑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