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時裝設計師 國際舞台綻放中國力量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4-2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新銳設計師施傑

 中國的本土服裝設計早已伴隨經濟蓬勃增長,邁入了為世界所矚目的嶄新階段。然而相比國際大牌與設計界那些著名翹楚,中國設計師的名號相比而言仍顯黯然。除去Vera Wang(王薇薇)這種早已入主明星御用婚紗高位的華裔設計名人,我們又知道多少個天橋霓裳中浮沉出的中國名字?通常我們認識這些從事設計的同胞面孔,皆是在各大頂級時裝周上,衣香鬢影裡影影綽綽現出他們的辛勤印記。但事實上,就算沒有Masha Ma那麼好的機緣,能在Alexander McQueen旗下以設計助理身份、迅速脫穎而出,在中國本土的土地上,一樣可以將對服裝的理念,雕琢出絢爛風格。因此,記者特別找來兩位先後獲得「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並都正主打自己同名品牌的內地青年設計師一起,與讀者一同認識服裝設計的中國力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中國紡織服裝信息商務中心提供

 如果讀者對已有13年歷史的中國品牌「JIE.SI傑施」感到陌生的話,那麼你可能對國際時尚趨勢其實不是那麼敏感,其創建者施傑是近兩年在巴黎時裝周風頭正勁的新銳內地設計師——自去年在「中國當代創意Showroom」中推出了「傑施」系列品牌中「高級成衣藝術系列SI JIE/JIE.SI」後,他又再度參與今年的春夏巴黎時裝周,展示中國創意。他對此的自我表述是:「從設計創意角度出發,發現內心對服裝、文化和藝術的感悟。」

依托傳統重新出發

 施傑並不會對市場趨勢緊隨不放,他渴望以服裝為載體,展示中式淡定、簡約而優雅的服裝元素。他用經面料、肌理改造的絲綢等傳統材質,去把握水墨書法意境背後的中國精神。「絲綢本身的懸垂性就表達了中國式的飄逸。」初時,他也疑惑國際是否能認受這地道的中國風,但在國際上得到的優秀反饋,則印證了「最中國」的,也是「最國際」的。

 施傑說:「對文化、藝術有理解、感知力的年輕人,會愛我的衣服。」

 他一方面熱愛服裝,另方面又希望自己的設計能突破設計本身,傳達具有兼容性的感悟。「好的設計,其表達性一定是豐富的。」自小學習美術的經驗及對中國畫的獨特天賦,令他擅於不斷控制自己內心對藝術的感觸,並通過體驗的不斷昇華,將之通過服裝表達出來。他笑言:「這個過程是愉快的。設計是我表達內心湧現感受的一個通道,而幸運的是,人們自然而然地認可了它。」

 同大多數進入國際視線的內地設計師一樣,施傑的成長之路,也是從一次接一次的國內國際時裝大賽中嶄露頭角—從2006年獲選「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並在當年中國國際時裝周拿下「中國最佳女裝設計獎」、到去年在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與法國時裝工會合辦的時尚創意大賽中奪「最佳時尚創意展台設計獎」,他迅速完成了從國內到國際的華麗轉身。創意大獎為他帶來的廣泛關注,同時附加了一張更具價值的國際舞台入場券—獲得參加巴黎時裝周之資格。

 他坦言,目前新一代國內設計師為世界所矚目的契機,時裝周仍謂首屈一指。「這個平台可以有更多機會認識專業人士、獲得認可,並慢慢打開時裝之路。」

中國新銳勢受國際關注

 施傑認為,中國新銳設計師近年在國際上受到全方位關注,是趨勢所向。「不只因為中國社會在發展,也因為the world is flat。」內地設計師對國際的感知並不封閉,他們擁有選擇最廣闊平台的權力,也有獲取最豐富業界資訊的能動性,無論外界給予他們的評價是好抑壞,都是他們創作之路上的重要歷練。

 在施傑看來,中國設計師的最大特色即是「中國風」,西方對中國文化永遠停留在較為表面的認識上,無法觸及其中靈魂,但這種文化底蘊中的中國式人文關懷精神,又恰恰在對國際發揮極大影響力。「西方文明在近代發展中一直處於領導地位,但這種科技的過度革新,為人類社會帶來的,並不見得全部是好,相反像中國文化中的自然觀、和諧觀,在人類的長遠發展趨勢上,越來越顯出其優越性。」故而,做最好的服裝,不只是做產品,更要吻合社會所推崇的價值觀及發展趨勢。

 雖已名動海外,施傑卻堅信設計師始終要對文化有正確觀念,不可被花哨的設計形式所迷惑,而應在作品中注入深層人文關懷,依托文化底蘊,去探求設計精神。而更為關鍵的,則是堅持自我探索、甚至是能在這條也許付出遠大於收穫的設計之路上,做好長期承受孤獨的準備。

時尚語言活化東方文化

 和大多數有著地道內地背景的女設計師一樣,張義超亦是從校園走入業界——服裝設計專業畢業後,她留校任教、沉澱了長達8年後,在上世紀末的中國經濟轉型期,以女裝品牌「熏香」出道,正式投身全職設計工作。沒在炫目的國外名設計學院鍍金、沒有將走向國際作為生命中最重的追求,她扎扎實實地在內地這孕育了她創作靈感的土地上,實踐著用服裝詮釋「完美女人」的自身理念。

 先後在內地及香港創立過3個女裝品牌的她,成敗的滋味都品味過。從2003年拿下「中國十佳時裝設計師」初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的令人驚艷,直到去年再次在時裝周中日本旭化成舉辦的「時裝設計師創意大獎」中,以主打環保意念的「天.寓」令人們再次刮目相看,她完成的不只是服裝設計的進階,更是一種自我的成長輪回。

 當年那個著力將「東方文化營造出異域色彩」的年輕女性,如今更懂得了回歸自然、反思如何構建家園的生命真諦。她的女裝設計之路並未走得極端璀璨、被萬眾光環往復迎送,但她的一步一腳印,卻走出了內地女設計師智慧與優雅並重的風姿。

 以低碳生活為創作構想的「天.寓」,傳達了對「綠色生命」的關注與對全球污染問題的嚴峻審視。與森林這一天然棲息地相關的精靈、昆蟲、樹木成為了她的創作靈感。這已不再是當年她初入設計行業時那個人們普遍對「品牌」毫無概念、在時尚層面一片貧瘠的中國。她說:「那時在設計上與同行拉開一點距離,就能脫穎而出,而現在則必須和國際接軌,這要求設計師的文化感知力必須非常敏銳。」如今,在內地做好一個品牌,已不只是做衣服本身,更是對穿著內涵的文化要求。

國際品牌也打中國牌

 「服裝產品已變為一件社會綜合體,它與社會心態相關。」這就致使設計師必須在文化理念、定位、配套服務等系列環節上提高質素。而儘管內地品牌的聲名度相比國外一線大牌仍相去甚遠,但張義超相信,這個時代,是一個中國設計師正在崛起的時代——從文革結束初期對服飾穿著的一無所知,到如今對本土「設計」有要求有消費刺激,中國服裝設計行業,已進入一個成長的階段。

 「很多國際頂尖設計師來到中國發表作品,也是因為他們認同這裡的文化氛圍和市場,因而我們的設計師更該藉這平台令世界認識自己。」

 中國設計師的潛力,從他們與世界間的互動便可見一斑。張義超指出:「我們看到國際許多名牌,都在吸收中國元素,而我們要思考的,則是如何把我們的時尚同國際時尚相結合、在國際化大背景下建立中國風格。」許多中國元素本身,都已可被置入時尚,而其中的最關鍵點是,如何將屬於中國的東方文化,更好運用在時尚語言中?「只有將中國文化和時代氛圍結連、和時尚信息結合,才能在設計中既有國際,又有自己。」

 作為一位見證了中國由密集型服裝產業一路走到品牌風尚已席捲人心的設計師,張義超認為中國新一代設計人才,將成為刷新時尚眼球的新生態動力,要讓國際不停看到他們的進步。中國設計發展所面臨的諸多機會、要求與挑戰,亦都將同時成為將這個國度推向天橋霓裳之巔的原動力。

相關新聞
時裝設計師 國際舞台綻放中國力量 (2011-04-28) (圖)
跨越時空的巴赫知音 (2011-04-28) (圖)
德國小提琴大師特茲拉夫獨奏會 (2011-04-28)
設計師與你系列(一) (2011-04-26) (圖)
遇上平面設計師 原來設計從不平面 (2011-04-26) (圖)
傳統創意 活潑傳給新生代 (2011-04-26) (圖)
「大頭佛寫書法」展覽 (2011-04-26)
九龍皇帝墨寶啟發民間藝術創作 (2011-04-23) (圖)
馮漢柱於1996年在柴灣拍下曾灶財的筆跡 (2011-04-23) (圖)
中環德輔道中的筆跡亦被馮漢柱在2002年拍下 (2011-04-23) (圖)
《云唔云》 (2011-04-23) (圖)
《留痕》 (2011-04-23) (圖)
阿根廷藝術家Gaston Caba利用水墨把靈感呈現 (2011-04-23) (圖)
《My Toys》 (2011-04-23) (圖)
《對倒》 (2011-04-23) (圖)
「九龍皇帝的文字樂園」展覽 (2011-04-23) (圖)
爆紅米滷蛋來港賀復活節 (2011-04-23) (圖)
米滷蛋搗蛋夜市 (2011-04-23) (圖)
北角 春秧街折射香港﹁族群社區﹂剪影 (2011-04-21) (圖)
鴨巴甸街 古董與鮮花之約 (2011-04-2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