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92年12月2日,空軍第九工程總隊獨立承建的海拔4300多米西藏邦達機場破土動工。
對於西藏地區這樣的高高原機場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工程質量,必須一絲不苟,精益求精。混凝土施工是機場工程的重中之重。高原日照強烈,早晚溫差大,而且氣候多變,一天之內,晴天雨天冰雹交錯,確保混凝土施工的質量難上加難。官兵們從進場原材料開始,到每一道工序,嚴把質量關。當地石料級配差,含石粉重。他們就把所有粗細骨料全部用水沖洗一遍。
在工地上,人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狂風驟起,暴雨驟至。正在施工的官兵們不是躲進工棚,而是四人一組,抬著巨大的養生棚撲向剛鋪上混凝土的道面。有時候,老鄉的狗從剛打好的道面上跑過,留下了碎碎的腳印,官兵們又氣又急,最終還是要把道面重新抹一遍。
採用現代科學 解決技術難題
針對高原混凝土施工的難點,九總隊組成攻關小組,運用新技術、新工藝,逐個攻關。改進混凝土配方,改進壓紋方式,改進切縫方法,改進養生方式,不僅確保了工程質量,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分別獲得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二等獎、三等獎各二次,他們採用的工法,成為國家標準工法。
總隊長曹定國告訴記者:「科技創新的根本在於嚴謹。西藏地區的機場,都是高高原機場,修建高高原機場碰到的技術難題,不僅是我們,也是所有建築單位從來沒有碰到過。對此,我們只有一個辦法,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把這些難題一個一個地解決掉。」
2007年,阿里機場土方石施工大面積展開。九總隊官兵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砂卵石區的處理。阿里機場的地質層面,主要是砂礫石構成的河道堆積層,空隙較大,不夠密實。為此,設計部門決定採用衝擊碾壓技術,但是,這種衝擊碾壓機整個西藏地區都沒有一台。
總隊長曹定國拍板說:「為了確保質量,我們買一台,送進去。」這是個自重50噸、長達16米的衝擊碾壓機,走到川藏交界處的通麥吊橋時,由於超長超重,無法通過。官兵們只好把它一拆兩半,重新上路,這台衝擊碾壓機在路上整整走了20天,僅運費一項就達到10萬元。
到達工地的當天下午,衝擊碾壓機完成組裝,當天晚上,立刻投入使用。方圓數十里的人們立即感到了它巨大的衝擊力:一次衝擊力可以達到350噸,影響深度可以達到兩米以下,頓時,大地顫抖,群山戰慄,基礎施工走上了快車道。
九總隊在西藏高原參建5個機場,合格率達到百分之百,個個機場被評為優質工程,成為西藏各族群眾的放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