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古今講台:人生七十古來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5-18]     我要評論

吳羊璧

 午茶的時候,朋友提起了一個現象,說,現在一般人都長壽了。以前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七、八十不算稀。

 在座的不乏古來稀的朋友,的確身體都還是不錯的。精神狀態也不錯。

 人生有限。不管如何長壽,到底還是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世界。我忽然想到:古人在晚年的時候,精神狀態與現在的人有甚麼不同呢?古代的人是不是特別對老年有消沉的情緒?

 有這個想法,主要是忽然想到了李商隱的一首詩,一向以為是寫晚年心境的,原來未必。詩是人們都熟悉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我向來喜歡李商隱的詩。這回為了想確定他寫的「向晚意不適」是不是寫暮年心境,就查了一下,原來李商隱去世時只四十五歲(813-858),還沒有到晚年,(太可惜,詩人不長壽)。那麼,他寫下來的「向晚意不適」,應該只是指黃昏的時候心中有些不快,不是說老年人的心境不適了。這樣,弄清楚了一個問題。

 原來,紀昀對這首詩有解釋,說李商隱其實是憂時,在《評李義山詩集》中,說「百感蒼茫,一時交集,謂之怨身世可,謂之憂時事亦可」。這首詩詩題《樂遊原》,樂遊原是當時長安附近一片風景壯麗的高原,是仕女們喜歡登臨玩賞的地方。可知李商隱那時覺得「意不適」,驅車去登的古原就是這個長安景點,希望美景紓緩一下他心頭的感觸。

 他的感觸不是歎年老了,是甚麼感觸呢?紀昀說他可能是「怨身世」,或者「憂時事」。與李商隱同時代的杜牧,也曾在離開長安去做湖州刺史的時候,寫下了登樂遊原的詩句,也有一種感慨:「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他當時要離開京城長安,在樂遊原上望的倒不是巍巍的長安都城,而是「望昭陵」,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時期,是令人懷念的。杜牧在離開長安的時候登樂遊原,望的不是當時的長安,而是懷念唐太宗的時期。李商隱的「意不適」,不是老年心境,那麼大抵與杜牧一樣,也是在為時事的感觸。那時是晚唐衰世,李商隱與杜牧的心境大致一樣,在登古原的時候,眺望遠處,想到的也是衰世晚唐,於是「意不適」了。這時夕陽的景色也是美的,但是,正如最美好的盛世已過,此刻是令人歎一句「近黃昏」的時候了。

 詩人的心懷不只在想自己,是在想到更廣闊的社會,社會在衰落,令詩人嗟喟。「辜負凌雲百丈材,一生襟抱未曾開」,(另一詩人崔玨句)。心境廣闊的詩篇,才能得到千百年讀者的共鳴。

 話頭再說回來,李商隱這首詩,不是寫個人的意不適,有沒有其他詩人寫到老年呢?最容易想到的句是「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心境卻是比較平靜的:七十了,人生來到七十,自古稀有,不容易呢。這是杜甫的名句。上下句是:「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他老先生還是常舉杯飲酒呢。

 很好,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詩句,基調是樂觀的。人生七十了,古來稀有了。不必為老年歎息,到哪裡去,都愉快地舉杯飲一盞吧。杜甫的「人生七十古來稀」,原來不是一聲歎息。

相關新聞
天神魔煞 科幻世界滅妖 (圖)
編輯導賞 (圖)
影片資料 (圖)
銀幕短打:關公為何變了港人象徵? (圖)
影碟別注:《青蜂俠》 (圖)
啟示錄:《危機解密》 (圖)
歷史與空間:海德格爾的山間小屋(下) (圖)
古今講台:人生七十古來稀
豆棚閒話:食說駝峰 (圖)
亦有可聞:亮官銜的醜陋
生活點滴:回憶福州的「擔子麵」
百家廊:從東京乘船到上海(上) (圖)
翠袖乾坤:佘詩曼吳卓羲不再啞忍
天言知玄:無痛失憶丸
琴台客聚:愛海的詩人
杜亦有道:莫打春頭鳥
隨想國:遲 到
路地觀察:迷失曼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