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藝術節的舞蹈節目相當多元化,除了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團的《爸爸的選擇》,還有截然不同的現代芭蕾泰斗巴蘭欽統領多年的舞團「紐約市芭蕾舞團」演出與舞蹈劇場大師翩娜.包殊的作品,莫米克斯舞蹈奇藝坊又是另一種風格。
紐約市芭蕾舞團首次來港,舞碼自然以創團藝術總監巴蘭欽作品為主。巴蘭欽作為現代芭蕾舞創作的殿堂人物,舞蹈編排不講求戲劇性,而著重與音樂之間的關係,體現箇中的情思,以節目一的《三樂章交響曲》為例,獨舞與雙人舞的動作敏捷、充滿稜角,強調舞者間的默契,舞蹈彷彿與音樂連成一線;巴蘭欽不像簡寧漢般追求純粹的動作美,他的動作依然充滿感情,但著重與音樂的呼應;最能突出舞者與音樂關係的,可說是另一舞碼《雙協奏曲》,舞者先靜止不動,聆聽鋼琴現場演奏第一樂章,之後才走到台中翩翩起舞,間中又會停下來細聽音符。巴蘭欽的動作細緻,兩位舞者跳來恍如與音符共舞。
除了巴蘭欽的作品,還演出了謝洛姆.羅賓斯的《夢斷城西》和《聚會上的舞蹈》,以及當代俄羅斯編舞家阿雷西.羅曼斯基的《協奏曲DSCH》。而《聚會上的舞蹈》是個人最喜歡的。羅賓斯以蕭邦十八首鋼琴曲,編排了不同的獨舞、雙人舞和群舞。舞台上並無任何佈景,觀眾只憑逐一出場的舞者,已能建構出園遊會的情況,可以想像舞者如何在台上穿梭起舞,編舞功力叫人歎為觀止。羅曼斯基的《協奏曲DSCH》也是相當不錯。首次欣賞的紐約市芭蕾舞團,舞者水平超卓,身體動作傳達了感情和意境,是難得的觀舞經驗。
第三次觀看的翩娜.包殊《康乃馨》,又是另一個故事,上一次看已是14年前的事。這次再看,依然是充滿驚喜。與包殊近年的作品(如《抹窗人》、《火熱的馬祖卡舞》、《月滿》)相比,《康乃馨》的視點與內容更為龐雜。
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康乃馨》,內容上反映了當時政治、文化與社會的狀況,都是舞者與編舞貼身關心的事情,當然還有兩性關係,感情的角力。男舞者穿上長裙固然可以看作對衣著與性別的質疑,但今天看來依然有力的是穿上女裙的男舞者做著芭蕾舞的動作,轉圈、跳躍等等,嘴裡不停說著:「你想看我做這些?你想看我做這些?」對於舞蹈語言的質疑,與整晚演出中的非舞蹈情節併合來看,是一次相當大膽的藝術宣言;至於舞者在舞台上流著眼淚切洋蔥,和要舞者跑圈,然後把米高峰放到他們的胸前,把他們急速的心跳聲傳給觀眾,也迫使我們面對舞者也是人的事實,不能抽離地把他們當呈現藝術作品的工具。
包殊從來不會迴避現實問題,她對舞台上下的人生同樣關注,從過海關查看護照,以及狼狗坐鎮的一段看到那時政治關卡的存在,現實人生的荒誕處境被無限放大,叫我們不得不直面其問題。
《康乃馨》看似零碎,但其實以對人生的關懷貫串,最後舞者以動作表現一年四季的感受,正是人生循環的一個隱喻。
如果說紐約芭蕾舞團帶來的是優美的舞蹈經典,同樣來自美國的莫米克斯舞蹈奇藝坊則以舞蹈結合其他舞台奇技,以完美視覺效果叫觀眾讚歎。演出有點像索拉奇藝坊,只不過舞蹈元素更強。這次名為《Momix Remix》的演出,是精選了該團過去三十年的作品,有純粹以演員身體動作製造效果的《蜥蜴之舞》,有摻合了雜技元素的《金盞花》──演員以身體平衡不斷轉動的金剛圈,形成有趣的飛騰感覺;《如果你要一個伴》則顯示舞團輕鬆風趣的一面。
三個舞團展示了三種不同的取向與實踐,應能吸引不同口味的觀眾,是藝術節拓展與保留觀眾的必然走向。 ■文:聞一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