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馬子豪) 所謂貨幣被「替代」或「邊緣化」?正如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所言,是指本地居民因種種原因對本幣失卻信心,在當地的經濟和商業活動中,棄本幣而使用外地貨幣。財金界人士認為,香港《基本法》定明港元為法定貨幣,加上在人民幣未完全自由兌換下,人民幣難以滲透港人生活層面,港元地位中期而言不會動搖。
料港人存款組合三幣而行
渣打香港高級經濟師劉健瓻出,人民幣目前尚未完全國際化,本港亦未獲批准人民幣個人借貸,港元本幣地位未有被取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市民理財意識強,樂於投資高息貨幣,估計未來港人的存款組合,會同樣包含港元、人民幣及美元。工銀亞洲董事兼副總經理黃遠輝坦言,港元市場的確難再擴大,重要性確在下降,而人民幣則在發展蓬勃;但人民幣要到達自由兌換及成為主要貨幣,路途仍長,而屆時港元才有望是與人民幣掛u,故要取代港元更加「遙不可及」。
應容許多種外幣投資活動
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早前亦指,《基本法》定明港元為法定貨幣,日常生活環節難以被人民幣代替;而人民幣在港的發展,仍主要於國際的資金融通,以及投資。他舉例說,英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內主要由美元組成,但不影響英鎊在當地應用;而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是可容許多種外幣進行投資活動。
事實上,世界上亦確實有些國家出現貨幣被「替代」或「邊緣化」的現象,這些國家要不是有惡性通脹,就是政權經常更替,令當地人民不想持有本幣。如非洲小國津巴布韋,在2009年,一張100萬億的津巴布韋幣一度在首都哈拉雷連一張公共汽車票都買不到。這是史上發行過的最大面額的法定貨幣,也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失控的標誌。如今津巴布韋所有的交易都是用外國貨幣結算,主要是美元和南非蘭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