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陸的三聚氰胺事件,到台灣的塑化劑事件,不難看出,當前食品安全犯罪已呈現出全球化、技術化趨勢,應從四個方面著手,以維護食品安全。
塑化劑事件與三聚氰胺事件較為類似:商家為降低成本,向食品中投入具有嚴重毒性的非法添加物。其手段多具有「高科技」背景,不僅能保證食品口感,更可逃避傳統食安監測;其傳播範圍都是向全球蔓延,尤其是食品工業較發達的地區幾乎不可倖免。
聯想到此前韓國企業在奶製品中添加福爾馬林等事件,人們發現,重大食安問題多出現在亞洲。這誠然顯示出亞洲食品工業體系存在嚴重漏洞,但亦不可能免除未來其他國家和地區發現類似問題的可能性。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任何國家在食品安全方面已無法獨善其身。
建預警機制 限准入門檻
食安問題僅依靠官方抽檢、媒體揭露、逐個整改的方式,是無法根除的。各國各地區應嚴禁食品非法添加物的研發,建立全球共享的食品工業預警機制、風險評估機制,嚴格食品業者的准入制度,規範行業道德標準。
至於近年來同樣爆出食安醜聞的大陸和台灣,更應在嚴懲犯罪、治理食安系統的同時,反思社會正直、誠信的傳統美德為何會流失,考慮在全球重樹中華民族食品安全形象的拯救路線。 ■凝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