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薛紅(前)針對「甲型伽瑪氨基丁酸」受體對精神病發病的機理,以此為用藥靶點,首次發現以黃酮類中藥治療精神病,其副作用比合成西藥「安定類」低,大大加強治療成效。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首揭黃酮類活性物質 較主流西藥副作用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抑鬱、焦慮、神經緊張等不同類型的精神病患,是最常見的都市病之一,有關的發病及治療,均與人類腦袋中的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平衡有莫大關係。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教授薛紅及其團隊,成功針對人類中樞神經中最重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甲型伽瑪氨基丁酸(GABAA)」的受體,首次發現具醫治效用的黃酮類中藥的活性物質,其副作用比起現有的合成西藥低,大大加強治療成效。有關研究令薛紅獲頒2010年度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二等獎。
有關研究項目名為「以伽瑪氨基丁酸受體為靶點攻克人類神經精神疾患」。薛紅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解釋指,中樞神經中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和「抑制性」神經遞質,會各自釋放獨特的化學物質,分別負責傳遞「興奮」和「抑壓」的訊息。兩者須取得平衡才能保持情緒穩定,一旦失衡,輕則失眠、焦躁,重則會演變成精神病如焦慮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腦內有4至5種興奮性神經遞質,但抑制性遞質則只得『甲型伽瑪氨基丁酸』,神經細胞表面的受體(Receptor)如何接收有關訊息,成為平衡情緒的關鍵」。
西藥過度抑制細胞
現時治療精神病患的主流方法,是透過「定安類」藥物,刺激神經細胞上的甲型伽瑪氨基丁酸受體,令其「開啟」離子通道,讓訊息傳至細胞中。不過由於「定安類」化合物屬於「完全激動劑」,會令受體功能100%開動,因而令伽瑪氨基丁酸的「抑制性」訊息過度上升,引致肌肉鬆弛、手腳發軟、耐藥性等副作用,薛紅指,「有學者認為,這些副作用都是源於受體的抑制功能被『一刀切』全開,沒能因應情況讓興奮及抑制兩種神經訊息平衡,那於治療上才是最重要」。
中藥黃酮療效較好
中醫傳統以黃芩、茯神、天麻和遠志等解決失眠,達致安定心神,因此薛紅的團隊亦以中藥取代副作用較多的「安定類」西藥。他們以甲型伽瑪氨基丁酸受體作為靶點,分離出中藥的活性成分,首次發現這些沿用千年的中藥內含的黃酮,是安心寧神的主因,並且證實黃酮類對受體有很強的親附力,最重要是該藥並非「完全激動劑」,可以只開啟受體的部分功能,大大減低副作用,加強療效。
薛紅指出,黃酮不僅出現在所有有色植物,亦能靠科學技術合成出來,「中藥的黃酮類含量豐富,來自自然界的藥物一定比合成的黃酮類更佳」。薛紅笑言,這些中藥的名稱早已反映其功效,例如天麻的「天」是指頭部,而「麻」亦有紓緩的意思。
分析基因可查病因
薛紅指,其團隊亦曾透過分子遺傳學的分析,發現人類甲型伽瑪氨基丁酸受體相關基因遺傳機理,那對解釋精神病患成因,可起關鍵作用,研究人員未來會繼續研究有關基因的作用,希望能超出精神病患範疇,破解更多相關謎團,「甲型伽瑪氨基丁酸受體相關基因應該還有其他功能,不應只與精神病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