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隨著「用工荒」現象的加劇,中國勞動力市場正漸由「買方市場」轉向「賣方市場」,企業需通過不斷提高工資獲取勞動力,此前維持30年的「廉價勞動力時代」或將終結。世界銀行研報顯示,中國勞動成本優勢的喪失如今已在紡織業展露端倪—中國沿海地區的勞動成本為每小時1.08美元(約8.4港元),幾乎是孟加拉國的5倍。在金磚四國中,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僅低於巴西,與俄羅斯相當,較印度高出1倍。
「人口紅利」4年消失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見圖)闡釋,「用工荒」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勞動力供給增長速度低於經濟增長速度,故而形成勞動力需求差。他指出,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繼續實施,及中國老齡化人口的逐漸增長,至2015年,中國勞動力供給高峰即將結束,勞動年齡人口佔主導而帶來的「人口紅利」隨之消失,這一時間距現今僅餘4年。
當前的主流觀點認為,解決「用工荒」問題的方法在於給員工加薪,現今有不少東南沿海地區的企業已在這樣執行。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指出,在當前中小企業利潤率已極低的情況下,「漲薪」只會使企業承受力進一步減弱。
他闡釋,中國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競爭力,在於低廉的成本優勢,一個售價9.99美元(約7.8港元)的芭比娃娃,中國企業只能得到0.35美元(約2.7港元)的加工費;一雙售價100美元(約780港元)的耐克(Nike)鞋,加工費只有5美元(約39港元),企業利潤率極「薄」。
企業必須轉型升級
中山大學經濟研究所調查報告顯示,廣東東莞的中小型企業,平均只能承受3%至5%的加薪幅度,效益最好的企業也僅能承受10%,否則會進入「做得越多,賠得越多」的境地。梅新育指出,為擺脫此種境地,企業必須轉型升級。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燕生提醒,預計至2016年,中國經濟將面臨「大考」,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供給優勢是不可持續的。如若現今眾多中小企業的「低價競爭」策略不轉變,監管機構「調結構」的既定目標將難以完成,中國經濟或將陷入長期調整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