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美國人瑪麗和孩子們在一起。香港文匯報記者葉臻瑜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葉臻瑜 福州報道)幼時偶得的一個繪著中國娃娃的杯子,讓美國人瑪麗從此喜歡上了中國孩子,並最終成為了福建新希望康復學校創校校長。學校成立3年來,幫助眾多聽力殘障的孩子進行康復訓練,帶著他們進入精彩的有聲世界。
瑪麗說,她對中國孩子的愛,源自四、五歲時學校分給她的一隻杯子。「每個人的杯子上都有一個娃娃圖案,我分到的是一個中國娃娃,我至今還保存著這隻杯子。」首次來到福建時,瑪麗在朋友的安排下前往福州羅源縣一家聽障學校,在那裡她第一次見到了一位名叫陳楠的聽障兒,「我一看見她,就覺得她像極了兒時看過的那個中國娃娃」。
賣車籌錢 助聽障兒手術
時隔不到一年,瑪麗再次來到羅源聽障學校。這一次她還帶去了助聽器,希望能幫助這些孩子。但由於是先天致聾,助聽器對陳楠沒有什麼幫助,家人也無力支付她的醫藥費。由於重度聽力障礙,陳楠重回有聲世界的唯一希望,就是進行人工耳蝸手術。為了籌集陳楠的手術費,「母愛」爆棚的瑪麗賣掉了轎車,用所得的27,500美元幫助陳楠成功完成了這項手術。
在陳楠手術成功後,瑪麗又有了新想法。聽障孩子有了助聽器,並不代表聽力的恢復。她覺得,更為關鍵的是需要一個能夠提供調試聽力和康復訓練的場所,幫助他們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整整9個月我沒有把這個想法告訴任何人」。2008年4月16日,瑪麗如願在福建福州羅源縣創辦了新希望康復中心,一所非盈利慈善公益機構,這所學校成為更多小「陳楠」的家。
條件所限 呼籲社會關注
目前,學校裡有19名聽障兒,3名老師和2名志願工作者。瑪麗說,自己和學生最經常的溝通方式是手語的「我愛你」。
貧困家庭的孩子在這裡接受康復訓練是免費的。對於家庭條件稍好的,康復中心會請家長提供部分雜費,或帶一些米、油之類的生活物品,以彌補康復中心的資金缺口。對於未來的計劃,瑪麗告訴記者,由於目前康復中心條件有限,並不能接納太多的聽障兒童,還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