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鄭燕祥認為,新機制將「按成績分錢」變成「按計劃書分錢」,對於本身研究成果較好,或新晉院校而言均不公平。香港文匯報記者周婷 攝
今學年,教育學院才首次獲分配10個研究生學額,有關方面起步明顯較遲。該校副校長(研究與發展)鄭燕祥認為,過去多年8大的分工成果甚佳,有研究型大學和綜合型大學,亦有專注文學或博雅教育,可說百花齊放。他以各類運動作比喻,質疑新增的競爭機制:「有人擅長跑,有人擅長跳,也有人游泳叻,如果『一刀切』要大家一起跑步決勝,無疑是不公平,因大家的起跑位置,根本不在同一線上。」
舊制已含競爭元素
鄭燕祥認為,現時教資會已有按往績,決定各院校獲分的資源,「這是間接的競爭,做得好未來就分得較多」。而新機制將「按成績分錢」,變成「按計劃書分錢」,對於本身研究成果較好,或新晉院校而言均不公平。他又指,現有研資局優配研究金亦提供競逐途徑,擔心進一步加重競逐元素,未必能行之有道。
文科難量化較吃虧
教院致力發展教育和人文等學科,鄭燕祥指,這些學科與數理科不同,研究成果較難量化,「數、理、工科的研究成果,可登在某某國際期刊上,但對於文科而言,會較難衡量成果有多重要、多好」。他擔心,這變相成為計劃書的比試,「學者為撰寫振振有詞的計劃書花費太多時間,對教學工作不是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