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啟動「辛亥革命百年足跡行」活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1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以「辛亥革命百年足跡行」為主題舉辦系列精彩活動,藉回顧孫中山的革命事蹟,使參與者親身感受孫中山與香港的關係,加深對歷史和國情的認識,及加強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為隆重其事,該會由分會青年網絡籌辦,於11日假新界鄉議局新大樓大劇院舉行「辛亥革命百年足跡行」啟動禮,金紫荊贊助人、首席會長廖榕就,銀紫荊贊助人、會長程練傳,聯同城中多位政商翹楚主持亮燈儀式。 ■香港文匯報記者沈清麗

 大會當日邀請到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全國政協常委余國春,公民教育委員會主席李宗德,中聯辦新界工作部部長高級助理何平,立法會議員葉國謙共同主禮,逾700名各界嘉賓和人士出席。

 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首席會長廖榕就在儀式上致辭時表示,辛亥革命對中華民族的命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結束了中國數千年來的帝制時代,奠定了中國近代發展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我國歷史寫下了新一頁。

 他又指出,辛亥革命百年來,香港與祖國的發展進程緊密相聯,特別是祖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香港與祖國內地共同進步與繁榮,而香港工商及專業界人士亦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展望未來,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藍圖下,香港與祖國內地的發展息息相關,他希望香港工商及專業界人士能藉著「辛亥革命百年足跡行」系列活動得到啟發,發揚「愛自己、愛家人、愛香港、愛中國」的精神,共同為香港與祖國的未來發展,創造更加輝煌的成就。

 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會長程練傳致辭時表示,香港對辛亥革命的成功曾扮演重要的角色。今日港人回顧孫中山的革命事蹟,行走辛亥革命的史蹟,將加深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和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及愛國情操,以及加強對歷史國情的認識和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

 主禮嘉賓劉皇發和余國春先後致辭,認為系列活動將有助港人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藉緬懷孫中山和革命先烈的事蹟,提升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

 整個「辛亥革命百年足跡行」活動分為「香港篇」及「武廣篇」。「香港篇」的主要活動包括「啟禮禮及專題講座」、「攝影比賽」、「香港足跡行」、「閉幕式及電影分享會」。當中,「香港足跡行」包含兩個戶外活動,分別為7月9日及17日舉行的「孫中山史蹟徑」半天遊,以及8月6日及13日舉行的「辛亥革命香港足跡遊」。而「武廣篇」是於9月前往武漢及廣州參觀辛亥革命歷史遺蹟。

 啟動儀式後,該會隨即舉辦一場「專題講座」,為系列活動打響頭炮。大會特邀對孫中山及辛亥革命在香港的事蹟研究深厚的學者擔任主講嘉賓,他們包括珠海學院文學院院長、亞洲研究中心主任胡春惠教授主講《鐵路風潮與辛亥革命》,介紹辛亥革命的事蹟;廣東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廣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邱捷教授主講《我們今天為什麼要紀念孫中山》,介紹孫中山的逸事;香港嶺南大學榮譽教授、香港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劉蜀永教授主講《辛亥革命在香港》,介紹香港在辛亥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非常重視培養年輕接班人工作,今次「辛亥革命百年足跡行」活動,就由該會有眾多年輕專業人士參與的青年網絡籌辦,並獲公民教育委員會、首席會長廖榕就和會長程練傳共同贊助。籌委會主席陳曉津將帶領來自各界的專業人士,一同找尋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烈士在香港的足跡。

相關新聞
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啟動「辛亥革命百年足跡行」活動 (2011-06-16) (圖)
主禮嘉賓與活動籌委會成員合影 (2011-06-16) (圖)
合影 (2011-06-16) (圖)
亮燈儀式 (2011-06-16) (圖)
合照 (2011-06-16) (圖)
致送紀念品 (2011-06-16) (圖)
致送紀念品 (2011-06-16) (圖)
致送紀念品 (2011-06-16) (圖)
致送紀念品 (2011-06-16) (圖)
致送紀念品 (2011-06-16) (圖)
致送紀念品 (2011-06-16) (圖)
致送紀念品 (2011-06-16) (圖)
致送紀念品 (2011-06-16) (圖)
合影 (2011-06-16) (圖)
活動籌委會主席陳曉津致啟動禮總結辭 (2011-06-16) (圖)
廖榕就首席會長致辭 (2011-06-16) (圖)
「辛亥革命百年足跡行」系列活動 (2011-06-16)
「辛亥革命百年足跡行」活動籌委會架構 (2011-06-16)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香港新界工商業總會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