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從個人的研究 到大眾的推廣 以文化為人生志業堪玩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6-1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趙廣超利用設計推廣傳統的建築和藝術文化。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總以「博大精深」來形容,其實也是個大寶藏,當你因著好奇或興趣而接觸書本典籍,繼而鑽研愈挖愈深,把所吸收到的分享和推廣,隨時能讓你甘願投放時間和心血作為人生及事業的一部分,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CNC)總監趙廣超就是其中一位代表。在浩瀚的文化大海中,他如海綿般吸取精華,整理過後與他的團隊甚至本地創作人,以嶄新角度重新演繹,深入淺出地向大眾尤其是年青一代介紹傳統文化的精粹,於09年獲香港設計中心頒發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和文化特別獎,也受不同單位邀請合作,在創意領域上開拓廣闊的空間,這一切源於他的嘗試。「小時候我在錦田長大,我沒想過之後可以站在太和殿頂。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我覺得很有趣。」相信趙廣超對傳統文化的分享,能給你對創意及文化有更大的想像。

文、攝:盧寶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曾經留學法國主修造型藝術,從事東西藝術文化研究的趙廣超曾任本地多間大學設計課程的導師,自2001年成立CNC起,以傳統中國文化各個面向入手,策劃出版書籍、動畫和展覽,如《筆記清明上河圖》、《大紫禁城》、《我的家在紫禁城》、《國畫第一步》,當中憑《大紫禁城》計劃在2009年奪得由香港設計中心頒發的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和文化特別獎兩個項目,憑實力贏得獎項,作品的價值無疑得到外界以至設計界專業人士的認同,累積所得的名氣,更為他帶來新的機遇,如他將與中央電視台第9台合作,提出對故宮的看法並為介紹故宮的內容上提出建議,讓大眾容易明白這建築瑰寶;以及為發展局構思介紹香港,展現香港的特質。趙廣超的經歷,正好體現出「嘗試尚有一絲希望,不嘗試則機會是零」的道理。

深入淺出講解內容

 要把龐大複雜的內容——像偌大的紫禁城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簡單而生動地講解給大眾,絕非易事,趙廣超坦言自己說話「一」,還是書寫能夠較有條理地寫出來,而他憶述起初進行《大紫禁城》計劃而到北京故宮時,只是像遊客般看,加上後來的研究,才出書作介紹。「自己在《大紫禁城》的處理,不像以往處理design project那樣,預計成效然後依照效果作出行動。畢竟中國文化連繫性強,如紫禁城,每個結構部分有線索,要解構很難,對我來說是很有趣的地方,而且也有不少已整理的資料,但為甚麼大家覺得它悶?」

 因此,他嘗試把內容淨化,盡量演繹得簡單。「說實話,我整理好的資料,也會擔心別人不明白,就像當年我留學時向法國同學和教授講解我們的想法,我覺得他們只是裝著明白,未必真切理解。以往的教學經驗,迫使自己要從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如果我是他,我這樣想的原因會是甚麼。這些經驗成為我寶貴的參考。我的夢想是希望不同背景的人都明白。而設計在這裡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他補充,每一次設計都具實驗性,不能每次都預示設計能夠解答所有難題。「如《我的家在紫禁城》完成展示後,便做外展計劃,找了一些年青人到小學做話劇,把文字上的內容轉化成簡單的概念,創造圖像要有吸引力,既有遊戲性,又不會使小朋友過份沉迷,要做真的不易。」雖說設計有助表達內容,不過趙廣超認為設計只是一種表達方法,不應忽略了所展示的內容。「內涵很重要,就創作而言,如出版一本書,重要的是作者和內容,可以沒有出版、發行、甚至設計,它們只是成就作者出版一本書,在這情況下,設計不能完全代替內容」。

 趙廣超又指設計是根據文化養分來發展,他認為最難做的不是transfer visual elements into design(將視覺元素轉為設計),而是transfer culture into design(將文化轉為設計),他在《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下足功夫,以小朋友為對象,而有趣的角度配合圖文設計來表達,生動兼富趣味,難怪在09年獲得評委的認同,頒發亞洲最具影響力文化特別獎予CNC。對他而言,香港在把文化轉為設計上無疑是落後。「如《魔戒》具設計性操作,加上美學元素,但首先它要講的是一個cultural context(文化語景),若本身沒有文化核心元素,是無法昇華成一個消費上的意識形態。又如迪士尼的電影,背後是在賣一個ideology。令你看到一本它們售賣的記事簿時會去買,有著漣漪效應,能夠觸動你。設計理念的最深元素,在內地和香港也是,我們設計很少注重,沒有投放effort,我們就是輸在這裡。」他認為單項暢銷的產品,只是興起一時,要長時期有影響力,就得有「文化底蘊」作支撐,以文化作為設計核心。

中西文化不同特質

 趙廣超投身推廣傳統文化的行列中,固然是在於嘗試,也源於他的興趣,探究其中而培養出學問來。「我對不同事物都感興趣,但興趣有時也要有根據,而文化也是有根有據,在感興趣的事裡從中找到答案會有一種愉悅。」他年輕時留學法國學習西方藝術,近十年則浸淫在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兩者的特質甚有體會,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見解,認為內裡各元素環環相扣,書法、建築等互相影響,互有關連。

 「中國文化的『綜合力』很強,每一個都是文化的局部,如在建築可體現到書法的樸素等某些內在的因素,又如一個人在耍太極,像是在虛空中寫書法,同時也像是一條橫樑的結構,起手收束像是線性發揮、流動。各個元素有很大的synthesis(融合性),很難把其中一個元素抽離獨立來看。對我來說,這種特質,壞處是難以仔細分清楚,但好處是甚麼樣看起來也帶有詩意。」

 他指在西方藝術,每個組成部分都分很仔細。「儘管如此,我覺得沒有必要去跟,把事情逐一拆解,合起來未必會重組出原來看到的事。正如我看巴黎聖母院,是由一堆系數、一把直尺和一支圓規組成,但當你看中國的建築書籍,除了表達建築和結構觀點外,還會應用很多歷史和美學元素,一個結構變化成一個文化符號。好處是令你有很多想像力,但要求觀賞者有大的通識基礎,否則很難梳理當中的內容。」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唐文治和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圖)
心靈驛站:美好的秘密是一個人的熏香
文化觀察:高考作文,今年會有幾個零分
文化觀察:韓美林:童心未泯的藝術奇才 (圖)
從個人的研究 到大眾的推廣 以文化為人生志業堪玩味 (圖)
「2011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大獎」作品全球徵集 (圖)
承先啟後 香港水墨藝術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