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Pure Meaningless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1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古典音樂王子」楊嘉輝

 套用近來非常流行的句式,Samson(楊嘉輝)的展覽作品Machines for Making Nothing就是一件Pure Meaningless的典範——一個好細的觸摸屏,唯一的功用就是你不停按它,它會給你視覺feedback。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意義,但這行為是不是聽來有些耳熟?正如Samson所說:「其實地鐵上很多人就是這樣不停地擺弄iPhone,有時甚至只是為了從手裡的機器中得到震動等反饋。」他又說:「不單是手機,像我們用Windows等系統或電子設備,都是在不斷重複做同樣的事。」換言之,人是這些產品的奴隸,更準確的表述是,我們是設計這些產品的人的奴隸——完全要按照他們所設計出的模式去進行操作。「我們動作由別人決定、被別人設計。」因而Samson自問,為什麼我們不能自己控制自己的操作?為什麼我們不能自由地與科技產品實現互動?他設計的這件毫無意義的小觸屏,恰恰正是對這一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作出直觀諷刺。 

 哪怕無法得到自由,也至少要思考為什麼不自由。雖然他不覺一定要上升為critical的尖銳立場,且也無法通過這件設計改變這種大趨勢下的人機關係,但精神上卻可以行多一步。因而他反思,他將創意化為了作品。身為「香港古典音樂王子」,Samson更有多一重視角,看待電子在音樂中所扮演角色的轉化。80年代時,電腦做出的最簡單midi就能令人感到特別,因為那時電子樂還是相對傳統音樂路數的異類,大家是看新鮮湊熱鬧,可如今電子早已不再是傳統音樂載體的附庸,電子樂有了自己的聲音。「我當然不認為樂聲有高低之分,有人愛小提琴的聲音,有人愛電聲,」他表示:「但我認為音樂之外,對人類生活影響如此之大之方便的科技,並不該被我們高度崇拜。我們該問問自己,我還有自由嗎?」  

 因而他希望提出問題,令人們認識到如今人與電子產品之間的單向關係。雖然實際情況可能一時半刻改變不到,但自省的精神不可斷絕。話又說回來,就算你完全不想思考這麼深遠的議題,Samson的作品也是非常好玩的,或許這件小物,你一見到就愛不釋手都說不定,畢竟,它與你的關係,就酷似你每時每刻與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產品之間的關係。

相關新聞
新發明就是新生活? 讓我們走入媒體中反思 (圖)
那些我們看不到的電子訊息 (圖)
保留你的個性化手寫 (圖)
平面建築 連結地球的兩端 (圖)
Pure Meaningless (圖)
繪畫中的語言和溫度 (圖)
《2011龐銚作品展 — 繪畫中的語言和溫度》 (圖)
馬鼎盛軍識和常識 (圖)
余小妍 一邊感恩,一邊「賽跑」 (圖)
百家廊:虛無、惡行與救贖 (圖)
海闊天空:夢舞台祭地震亡靈
翠袖乾坤:這「愛」先生真可愛
琴台客聚:「一丈青」扈三娘
生活語絲:我愛毛阿敏的歌
隨想國:縮
獨家風景:女人背後的男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