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文化像水,是會流動的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20]     我要評論

彥 火

 星港兩個出版機構聯合出版一套大型文庫,平心而論,比之海峽兩岸的出版資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些事情也要由有心人先行先起來。我們的決心是有的,其經歷是艱辛而曲折的,不管怎樣,我們表達了以下的決心:

 面對這個承先啟後的時刻,我們從毋庸置疑的動機考量,決心整合雙方(香港《明報月刊》與新加坡青年書局)的資源,不再以游兵散勇的「前現代」式(相對於「後現代」式而言)方法;經過相當時間的審度思考,決心推出《世界當代華文文學精讀文庫》,盡可能的為各地華文文學名家出版優秀的文集,力圖做到「華文文學大系」叢書式的「全球化」涵蓋面。

 這套文庫由二十多位海內外學者、專家(以文學教授為主)投票選出來,他們是:王德威、王蒙、方梓勳、朴宰雨、李歐梵、李瑞騰、吳宏一、金聖華、林水檺、馬悅然、孫康宜、陳思和、陳平原、陳榮照、梁秉鈞、原甸、黃子平、黃維樑、弦、葛浩文、鄭培凱、潘耀明、蕭依釗、劉再復、鍾玲、聶華苓、嚴家炎、羅多弼。 

 香港也是華文文學的交匯之地,三、四十年代,為了躲避戰火及拘捕,不少進步藝術家、作家南來避居香港,此後經中國幾次政治活動,也有不少南來作家避難、並移居香港。如蕭紅、端木蕻良、駱賓基、戴望舒、許地山、徐訏、張愛玲等等,南來作家其中還包括了讀者最多的金庸和在香港長居的劉以鬯、葉靈鳳、曹聚仁等等。此外,海外、台灣作家經常在香港講學、參加文學活動不乏其人,四十年代,魯迅著名的講題:《無聲的中國》,就是在香港女青年會講演的。有見及此,大約在一九九一年,在曾敏之、劉以鬯及本人等的倡議下,曾發起在香港成立「世界華文文學聯會」,並在香港舉辦了成立籌備會議,當年的中文大學校長、獲諾貝爾物理獎的高錕,曾親自在籌備會議上致辭,認為在香港組織「世界華文文學聯會」是適時和具深遠意義的。可惜「聯會」因資金問題,遲遲未能成立,直到二○○六年十二月,才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正式在香港成立。

 在翌年即二○○七年,我們還出版了大型文學雜誌《文綜》季刊,目前已出版了十五期。刊物除了刊登來自世界各地華人作家作品之外,日本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先生,把他與美國學者朗諾.波思克、杰爾.邁爾森合著的《再造華登湖:東西方論美國文藝復興》中文版給予《文綜》由二○一○年三月起獨家發表,令人鼓舞。

 自從中國內地的「鐵幕」卸下,台灣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香港作為文化的中轉站和橋樑作用的重要性,才逐漸失去了。

 相對兩岸,特別是對內地來說,香港仍然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社會,只要內地對文學藝術仍有規範,香港的中轉地位仍然重要。自從內地開放「自由行」,內地遊客在香港購買內地禁書,其中也包括文學禁書,如高行健的作品等等。

 香港地位特殊,自從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後,在「一國兩制」模式下,言論、出版、信仰還是相當自由和開放的,這使其可以「左右逢源」,也可以葆有文化橋樑和文化窗子的作用。

 詩人艾青曾說過:「華文文學不但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有非常豐富的傳統。華語是一個表現力極強的語種。華文文學可以和世界最優美的文學媲美。」他又說:「文化像水,像空氣,是會流動的;文化在交流中產生影響。只要善於吸收,善於借鑒,就會發揚光大。」

 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信經過此次交流,對華文文學有促進作用。

(《香港與世界華文文學》之四)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緬懷法海奇葩——弘一大師
來鴻:中國優美深邃的荷文化
古今講台:想起盤古氏
心靈驛站:那些又痛又暖的往事 (圖)
人文世相:阿米甚人
百家廊:合唱團文化
翠袖乾坤:呂良偉太太快速打殘負面報道
天言知玄:見微知著
琴台客聚:文化像水,是會流動的
生活語絲:吸煙鏡頭
隨想國:江湖
路地觀察:輕巧的吉田修一
約翰連儂的真實光境 (圖)
影音館:《來佬奇緣》中年搖滾曲 (圖)
影碟別注:隨意門穿梭紐約街道 (圖)
鋒狂的電影世界:《是莫連奴還是莫財奴﹖》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