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政情與評論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先斬後奏:湯家驊「私通」民主黨戰區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7-20]     我要評論

 雖然極力反對政改方案,但公民黨貫徹其「又食又拎」的風格,磨拳擦掌要選明年立法會的「超級區議員」(超選)議席,而第一步,就是派員參加今年底的區議員選舉,以取得「超選」的入場券。不過,公民黨一班「政治藍血人」一向不屑做地區工作,遇上著重地區工作實績的區議會選舉,該黨實有點「老鼠拉龜」之感。為免被同黨拖累,一直與公民黨領導層貌合神離的立法會議員湯家驊,突然向該黨領導「獻計」,稱要聯同其他反對派團體合搞選舉工程,並窺準該黨領導層「奈佢唔何」,未待對方答允就已「落手落腳」去做,試圖造成既成事實,當該黨領導層「死匯」。

倡聯手反對派拉票

 一直想參選「超級區議員」的湯家驊,由於「不聽話」而被該黨領導「hold住」。為此,湯家驊昨日在與傳媒聚會時再出口術,稱公民黨已於3周前完成今年區選的內部「面試」,而自己也參與了面試,當時由黨魁梁家傑、副主席吳靄儀及郭家麟負責「考核」。他稱,自己在面試時,認為該黨不應只著眼於過往區選「單打獨鬥」、只著重「兩條街及3幢樓」的選舉形式,而應集合同道中人仿大選區選舉的模式參選,以團隊方式拉票,包括聯合提出議題,舉辦活動以至派發共同的宣傳單張等。當時梁家傑等3人對此顯得有點愕然,但稱此舉「值得考慮」。

 不過,一直「反叛」的湯家驊,豈會「坐以待批(准)」?未待黨領導「拍板」,他已經「自己做洁v。湯家驊稱,該黨在今年區選派出的參選者不多,而新界東選民比較多,故他已初步私下與民主黨議員黃成智達成協議,並由失意於公民黨主席選舉、該黨另一「棄將」鄭宇碩的「民主動力」負責牽頭。他又借梁家傑的「參選議題先於人選」的說法,揶揄指議題實屬次要,選民最希望的是反對派陣營能夠「團結一致」,並相信是次的聯合參選名單可以「回應選民的訴求」。

與黃成智米已成炊

 湯家驊稱,他和黃成智等周日會再舉行會議,商討雙方的合作細節,包括制定聯合議題、單張及舉行選舉活動等,而他們的初步構思,是將復建居屋、增建公屋,以至環保,遞補機制,全民退休保障及《競爭法》等列為共同議題。他又向其他反對派參選者「拋媚眼」,指區選的選舉經費有限,越多「志同道合」之士參加,分攤的費用就越少,而新界東有100多名反對派候選人,相信只要每人夾100元,就足以作為聯合行動的費用。

暗示不聽令拒棄超選

 是次「心急起錨」歸根究柢還是源於該黨的黨爭。湯家驊爆料指,其黨友黎廣德及郭榮鏗正積極參與區議會選舉,但相信兩人獲公民黨批准參選「超級區議員」的機會很微,又首次隱晦地透露該黨領導試圖勸退他:「咩叫參加直選(湯家驊是新界東直選議員)就不應降格參加功能界別(『超級區議員』)選舉?呢個係政治唔成熟匯表現:唔係你選鬫a區直選之後就高高在上,參加其他選舉就係降格,我唔接受呢個理據,從政者應該謙卑一D!」■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相關新聞
鄭家富出書爆民主黨內訌內幕 (2011-07-20) (圖)
來論:公民黨再製造人口危機損害港人福祉 (2011-07-20)
先斬後奏:湯家驊「私通」民主黨戰區選 (2011-07-20)
公開質疑:不信余若薇真讓路 (2011-07-20)
沿用舊制:基督教否認協商推選委 (2011-07-20)
施加壓力:反對派威脅否決競爭法 (2011-07-20)
支持連任 (2011-07-20) (圖)
龍聲飛揚:兩岸青年交流推動港台青年交流 (2011-07-19)
告別立會大樓 幾代議員聚首 (2011-07-19) (圖)
展望未來:范太珠姐同盼行政立法融洽 (2011-07-19)
未有定案:范太意向最快下月揭盅 (2011-07-19)
另類條件:曾憲梓:新特首要「襟」鬧 (2011-07-19)
指點江山:站好最後一班崗 啟迪後來治港者 (2011-07-18)
極速補鑊:雞蟲偉「潛水」成棄卒 白鴿火速搵人接任 (2011-07-18) (圖)
注重實際:范太談政治抽水:口舌之爭「無謂」 (2011-07-18)
故事點滴:察覺社民連陰謀 華叔堅持棄「公投」 (2011-07-18) (圖)
廿四味:公民黨又在製造人口危機 (2011-07-18)
激濁揚清:民主黨嫖妓前仆後繼 將重蹈「孽債票償」覆轍 (2011-07-15)
下棋布局:派六將戰區選練兵 勞聯劍指九西新西 (2011-07-15) (圖)
忽然幫口:阿仁選特首 湯家驊嘲大想頭 (2011-07-15)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政情與評論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