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人的城鎮化嚴重滯後於土地城鎮化。圖為廣西桂林雁山區東山村農民在田間操作農機耕地。 新華社
中國正以世界第一的龐大規模、近一個百分點的年均增速推進城鎮化,預計「十二五」期間城鎮化率將突破50%,城鎮人口將超過農村人口,從而實現鄉土中國到城市中國的轉變。然而,持續十餘年的「中國式」高速城鎮化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弱勢群體的利益:由於大量的農村土地被徵用,數千萬農民脫離土地轉移到城鎮,形成了新時期新興的特殊群體——失地農民。
土地是農民最基本的勞動對象和經營基礎,是農民財富的重要來源,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農民失去安身立命之本;而與此同時,基於中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現狀以及社會保障相當不完善等原因,許多農民進城後,淪為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遊民」,原來的生活習慣和方式被打破,新的城市生活又無以適應,他們不僅失去了土地這個物質基礎的「本」,還面臨精神上的「無根」狀態,為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帶來隱患。
中國加快城鎮化的初衷在於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因此真正的城鎮化,應當有利於農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農民失地失業;應當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社會不公。「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從依賴外需向依靠內需轉變,城鎮化被認為是未來五年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最大動力。隨著新一輪城鎮化大潮,保障失地農民權益,解決他們的就業、創業、社保和分配等問題,統籌兼顧,是政府必須正視和解決的課題。 ■王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