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神州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校內派系林立 張申府任教一月即辭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09]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張申府是周恩來的入黨介紹人。張申府(左一)周恩來(左三)1923年在德國柏林。 網上圖片

——黃埔軍校:國共領導人的蜜月期

 當時國民黨在孫中山的主持下,與中共開展黨內合作,接受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張申府通曉英語、德語,加上李大釗和陳獨秀的推薦,很快成為校長蔣介石的翻譯。

 為了辦好學校、培養自己未來打天下的棟樑之材,蔣介石曾請求留學西歐的黃埔軍校學生入學考試面試主考官張申府(共產黨員),要他舉薦一些國外學習的優秀人才到黃埔執教,蔣介石其實是希望張申府可以接任。

周恩來獲薦任校領導

 不料,張申府似乎沒有理會弦外之音,他爽快地開列了全是共產黨人的十五個人的名單,其中第一名就是周恩來,第二是周佛海。此外還有惲代英、趙世炎、高語罕、沈雁冰、歐陽繼修等人。

 1921年春,張申府在巴黎時,介紹了23歲的周恩來加入中共,成為中共八個發起組織之一的巴黎小組成員。

 當廖仲愷提出希望中共方面能推薦一位適當人選接任軍校政治部主任一職時,中共廣東區委書記陳延年(陳獨秀的兒子),也決定派周恩來去黃埔軍校接任這一職務,並同時兼任中共廣東區委軍事部長。

 接到張申府的推薦信後,當時還在法國的周恩來很快回信,表示願意回來。張申府將此事報告廖仲愷,廖仲愷立即答應寄路費。

蔣介石獨斷專行惹憎

 說實話,黃埔軍校地處廣州郊外,實在是個生活艱苦的地方,此外,黃埔軍校內部派系林立,大部分共產黨的高級幹部都不願去蹚渾水,情願在國民黨中央謀取一官半職。

 張申府雖然是黃埔軍校第一位中共教官,也介紹了一大批中共人士進去,但他自己在黃埔的時間並不長,任職一個多月就「開小差」了,於1924年6月19日離開黃埔,當時由他舉薦的周恩來還沒回到廣州。

 張申府回憶說:「等到開學後不久,一因黃埔不在廣州城裡,由黃埔到廣州坐小汽艇也要一兩個小時。我在廣東大學教課,本已很忙,這樣兩邊來回跑,實在來不及。再則蔣介石表現出來的剛愎自用的作風,我更看不慣。當時學校本規定,凡有佈告都要黨代表與校長聯名才能發表,可是蔣介石卻常常不待廖仲愷來校便發佈了。還有那種習慣了的反動軍人氣焰也更使我難耐,另外這時國民黨的右派又漸漸抬頭了,戴季陶已經不辭而去,我當然更不能幹了。」

國民黨右派勢力抬頭

 張申府的出走一方面是對蔣介石不滿,另一方面也與此時政治局勢的變化有關。1924年5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上,中共決定從思想上、組織上加強國民黨左派,反對國民黨右派。

 這個革命化似乎進行得很順利,當時「差不多一切黨部和民眾團體的下層組織都充滿共產黨,尤其軍隊的黨部和政治部更充滿共產黨」。

 這引起國民黨右翼的極大不滿,甚至聯名向孫中山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提出「彈劾中國共產黨人案」,孫中山也同意在8月召開的國民黨二中全會討論「彈劾中國共產黨人案」。中共總書記陳獨秀對此反應強烈,甚至提議退出國民黨。(八之三) ■摘自《我們這樣去抗日》

相關新聞
校內派系林立 張申府任教一月即辭 (2011-08-09) (圖)
平民馬術 (2011-08-09) (圖)
打工仔騎單車宣傳獻血  (2011-08-09)
埋冰漢捱凍 企鵝圍觀 (2011-08-09) (圖)
饅頭店「只送不賣」助弱勢群體 (2011-08-09) (圖)
《讓子彈飛》原型 少年縣長色誘剿匪 (2011-08-09) (圖)
武漢環衛工 市長親安慰 (2011-08-08) (圖)
「七夕」調查顯示 逾4成人肯裸婚 (2011-08-08)
心跳停34分鐘 豫漢奇跡復活 (2011-08-08)
穗翁厭世自殘 5公分鋼釘拍入腦 (2011-08-08) (圖)
古道迎親 (2011-08-08) (圖)
張申府,中共黃埔第一人 (2011-08-08) (圖)
溫州漢徒手接下跳樓女 (2011-08-07) (圖)
潮媽育兒 功課暗含「闖關密碼」 (2011-08-07)
迷信漢放生千蛇 三鄰村鬧災 (2011-08-07) (圖)
明晚灶神星沖日 望遠鏡可見 (2011-08-07) (圖)
挑戰失敗 (2011-08-07) (圖)
黃埔軍校:國共領導人的蜜月期 (2011-08-07) (圖)
炫證女曬實力:拜金不如拜知 (2011-08-06) (圖)
牛郎織女故鄉辦七夕節 (2011-08-0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神州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