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國共領導人的蜜月期
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幫助下和中國共產黨共同創辦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因校址始設於廣州黃埔長洲島,所以通稱為黃埔軍校。黃埔軍校籌建之初,軍校設立了黨代表和政治部。政治部主任是黨代表的參謀長,特殊情況下可行黨代表職權。
黃埔軍校政治部從1924年5月25日成立,到1927年4月15日國共決裂止,存在近三年,前後有戴季陶、邵元沖、周恩來、卜士奇、包惠僧、邵力子、熊雄等七人任政治部主任。
廖仲愷國民黨核心人物
1924年6月16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舉行開學典禮。廖仲愷任黨代表,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蔣介石任校長,構成三駕馬車。這是很有意思的權力架構,黨代表是老大,校長是老二,政治部主任是老三,但是平時主要由校長負責具體工作,政治部主任輔助;而政治部主任,在特殊情況下又可行黨代表職權,可以當臨時的老大。廖仲愷、戴季陶都是國民黨大佬了,而蔣介石當時還不算是。
廖仲愷是國民黨元老,左派領袖,1903年9月結識孫中山,成為孫中山的積極追隨者,後協助孫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1921年5月,廣東革命政府成立,廖仲愷任財政部次長、廣東省財政廳長,協助孫中山北伐。
因積極籌款支持孫中山的北伐計劃,廖仲愷遭到反對北伐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囚禁,經夫人何香凝等人的積極營救獲釋。此後,廖仲愷全力輔佐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並極力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1923年,廖仲愷任廣東省長和國民黨臨時中央委員,積極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和籌建黃埔軍校。
1924年1月,廖仲愷任海陸軍大元帥大本營秘書長、國民黨一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委、工人部長,並積極籌備建立黃埔軍校,任黨代表。一句話,此刻的廖仲愷在國民黨中位高權重,絕對是核心人物。
戴季陶曾代起草中共黨綱
戴季陶,又名傳賢。早年曾追隨孫中山,投身反清革命運動。辛亥起義時,為保衛漢口,戴季陶奮不顧身,衝鋒在前;為光復上海,他又積極策劃,勇打前鋒,並在以後的護法鬥爭中因口誅筆伐袁世凱而被捕下獄,一時名噪江南。可以說,在推翻封建帝制的資產階級民主鬥爭中,戴季陶是一員革命的幹將、馬前卒,因而深得孫中山的賞識和信任。
戴季陶常追隨孫中山左右,因將孫中山的一些重要講話記錄下來,進行精心整理,輯成《民國政治綱領》、《國民革命要義》兩本書。五四時期,戴季陶在上海主編《星期評論》時,曾參與由陳獨秀倡導成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戴季陶嘗試用馬克思主義說明中國倫理問題,稱讚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稱馬克思是「近代經濟學的大家」、「近代社會運動的先覺」,翻譯出版了一些關於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方面的著作,在介紹蘇俄政治制度和傳播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理論方面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還曾代為起草了最初的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八之七)
■摘自《我們這樣去抗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