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8月2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極地考察反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08-2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即使身穿大衣, 李樂詩博士看起來身材仍然嬌小,不過意志非常堅定。

——中國人參與:任重 新一代接棒:道遠

 考察絕不是甚麼優差,聽著曾到訪南北兩極的考察隊成員訴說一個又一個故事:險些兒跌入嚴寒的冰海、坐著如海盜船般搖晃的大船……此刻回頭看,他們說得輕鬆,但大家可以想像他們內心需要多少勇毅,才能完成考察任務。李樂詩博士是香港首位踏足地球三極,包括南極、北極以及「高極」青藏高原的女探險家,親眼目睹全球暖化的問題日漸嚴酷,同時積極培訓保護環境的下一代,承接考察的大使命。  ■文:余秋婷

第一次獻身南極

 李樂詩笑言位於南北極海的船上,情況就是「交公糧」,因為海面波濤洶湧,船隻搖晃得很嚴重,大家都把吃進肚子的東西一一吐出來,所以是「交公糧」,一一上繳。隊員即使睡覺時,都要緊扣安全帶,否則就會被晃到地上,不得安睡。

 26年前,歐美日等國的科研專家閉門會議,中國隊員被請到門外喝咖啡,因為中國還未在南極設站,被視為局外人,所以沒有說話權和參與權。後來,由對南北極非常熱心的郭琨帶領,中國終於開始展開南北極的考察。郭琨是李樂詩很敬重的前輩,每每提及郭琨,李樂詩的語氣都帶點敬意,在她眼中,郭琨肩負領導在南極建立首個中國科研站的重任,心中懷抱強大意志。1984年,中國才有第一隊南極考察隊到達喬治王島建站,用了短短77天,建立了長城站,從此中國科研人員在南極有自己的家。

 李樂詩初接觸考察隊,也不過是協助中國南極考察隊於任務後的展覽,自那時候起,她搜集了很多有關資料,也開始關注南北極的情況。1985年底李樂詩獲批准跟隨中國考察隊踏足南極,曾經在南極的中山站居住半年,作考察工作。當年隊員裝備簡陋,帳篷單薄、睡袋尺寸不足、衣物拉鏈不夠粗實。

 當1990年重返中山站,考察隊也開始容許女考察隊員在南北極過冬,由女性擔任站長。「男科學家很多東西也不管,帶甚麼儀器,他們固然了解,但飲食等方面卻完全不了解,所以有女人可以分配絕對是好事。」中國考察隊的隊員同心合力、互補不足一同面對在極地各式各樣的挑戰。

 這幾年由於冰雪大量融化,破冰船能深入北緯85度,比對1999年中國考察隊第一次進入北極,只能到北緯74度,人們無疑可以更加深入北冰洋腹地,了解它的面貌,但這也意味南北極受破壞的情況之嚴峻,李樂詩更指有些日光的時候,考察隊成員更可以身穿短袖上衣。

為了世界多元考察 

 香港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教授也曾到訪南北極,把這些日子形容為「看著地平線的日子」,也帶領過不少學生作不同的考察,研究過全球紅潮情況,尋找成因,懷疑與航海業有密切關係,由於大型輪船為平衡船隻會在船內儲存押艙水,當船隻到達目的地,就會在該海域放出押艙水,把不同海域的生物品種,帶到不同海域。他又曾經研究酸雪,踏足世界最北的城市,在雪中抽取樣本,量度水中的酸鹼度,得出的結論就是,原來南北兩極的情況不見得比珠江等地好。另外,又對地衣作出研究,地衣是生於岩石表面的單細胞生物,由於其生長很慢,能夠被我們眼睛發現的地衣幾乎都是千歲老人,絕對是大氣污染的指標。

 李樂詩指中國一直以來關注全球生態,考察隊的資金就是來自國家。「中國就是領頭地做考察工作,現在帶領世界做這些考察。」李樂詩肯定中國對全球問題的承擔,又說:「中國實在是多人,國土複雜性很強,培養出很多精銳的科學家,在科學層面上,中國是好的。」

 對氣象學、冰川學、地質學等都有研究,李樂詩把研究的廣泛形容為天有天做,地有地做,海有海做。的確中國的氣象研究成果很不錯,例如:在全個南極洲的最高的一個氣象站,暫時是唯一一個國家能夠得到最準確的資料。

新一代擴闊視野

 面對全球暖化、環境受污染等問題,的確令我們非常擔憂,不過看著一群滿腔熱誠,努力裝備自己的年青接棒者,卻教人鼓舞。何建宗教授的兒子何少博年少時,為爸爸北極的考察送行,曾說過自己也很想到北極挪威,想不到十多年後,他也接了父親的棒,與爸爸一同背上考察的大使命。

 另外,Wilson和阿翔同學曾經跟隨李樂詩博士考察,由於南極的實際情況很惡劣,一般的學生只可以到達長城站,在地理上,它仍然未算得上是南極圈的範圍,不過這些經驗足夠讓同學帶來很多反思。不要以為這群年青人只是志在體驗,他們對於比較硬的研究、知識都非常關注,當然不少同學更加參與考察工作,阿翔頭頭是道地說亞得雷企鵝的資料,當他們到達南極時,只見到三隻亞得雷企鵝,因為這種企鵝只生活在冰川上,而冰雪溶化令他們失去了生活空間。另外有八成的鯨魚會在南極出現,所以阿翔說:「在船上除了暈船浪,大家還可以看鯨魚。」

 在旅程上,他們認為南極全都很美,看著星空,就是感到非常壯觀,別無其他形容詞了。阿翔想起一句印第安人的說話:「人一旦遠離自然,心就會變硬,人就會對生命失去尊重,很快對人的尊重也失去。」阿翔不斷問為甚麼人不能在行動上好好保護大自然,其中一個原因相信就是欠缺對大自然的接觸,他又說:「如果把所有香港人都寄到南極,全部到訪一次南極,感受大自然的無窮力量時,相信香港人就會做到環保工作。」

 另一個到訪過南極的年青人Wilson也相信推廣城市人接觸大自然,大家就會由心地保護環境。年紀輕輕的他們都是二十多歲,就擁有國際視野,關注世界問題,難怪李樂詩都對這新一代充滿信心。

 對於培養新一代,李樂詩說:「首先要讓他們有所認識,推動、引領他們上這條路,引領是很難,需要潛移默化。」李樂詩認為心態是最重要的一環,年青人要真正關心世界,這也是特殊教育。由八五年至今二十多年,中國考察隊有如此佳積,絕對值得我們支持與肯定,寄望新一代穩接這使命一棒。

相關新聞
極地考察反思 (2011-08-20) (圖)
難得經驗 (2011-08-20) (圖)
環境日趨惡劣 (2011-08-20) (圖)
拍照留念 (2011-08-20) (圖)
這個夏日,魔術變變變 (2011-08-20) (圖)
香港魔術節2011詳情: (2011-08-20)
300魔童齊破健力士活動: (2011-08-20)
《萬國魔術》 (2011-08-20) (圖)
《紙牌魔術》 (2011-08-20) (圖)
求道於老子 紅塵中尋蘇五雲水墨貓 (2011-08-18) (圖)
蘇五雲「墨戲」作品選 (2011-08-18) (圖)
真正好的水墨作品重在神韻 (2011-08-18) (圖)
蘇五雲筆下的水墨貓 (2011-08-18) (圖)
馬勒國際指揮大賽獲獎者香江有約 (2011-08-18) (圖)
美樂自由行:「隆重登場」音樂會 (2011-08-18) (圖)
除了奶茶,還有蛋撻 (2011-08-16) (圖)
萬千面孔繪於商場 (2011-08-16) (圖)
用陶瓷 刻劃香港的精神地圖 (2011-08-16) (圖)
「村鄉」—Zoe Coughlan陶藝作品展覽 (2011-08-16) (圖)
尋找傑出男兒系列(三):在手腕上展現木雕魅力 (2011-08-13)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