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退房還湖,楊漢彬退出一片新天地。
大理鎮龍下登村的楊漢彬,做了20年的建築工程,常年奔波於下關、昆明兩地,他用當時積攢下的所有積蓄在1994年政府批給的洱海邊537平方米的宅基地上建蓋房屋。可不曾想,這塊承載整個家庭夢想的土地後來成了老楊的「傷心地」。
2002年,造價27萬元的房子基礎設施剛建好,因正好處在恢復洱海生態的「退房還湖」範圍內,面臨著拆遷。老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一方面是20年的積蓄全都投在了這塊地上,家人是竭力反對;另一方面是村子裡涉及「退房還湖」拆遷的其餘23家農戶都看著老楊。「農村人蓋座房子不容易,用盡了全部積蓄;家裡人為這個事和我鬧矛盾,都不同意;因為我投入最大,拆遷損失也最大,村裡人都看著我老楊,只要我退,他們就退。哎,當時為這塊土地弄得特別心煩!」
作為一家之長,老楊還是作出了退房還湖的決定。「這地還得退!」老楊還建議政府將自家的宅基地綠化之後作為村裡人休閒的廣場,以及村裡消防防火的取水點。如今這塊土地綠意盎然,周邊的灘塗上不時會有水鳥來棲息。
如今,隨著大理旅遊的升溫,海邊的房子變得炙手可熱。「現在村裡沿海第一排的房屋外租出去,租個10-15年,大都可收入50-60萬元。如果按這樣計算,我在這塊地上的經濟損失是200萬。一提起海邊房子的字眼,家裡人都會埋怨。」說到這裡,老楊把頭轉向另一邊,緊抿著嘴唇說不出話來。
這樣的傷感不難理解,可是老楊依然在其中找尋到平衡自己的關鍵。「只有這近十年的努力,洱海水質越來越好,人家才肯來我們海邊租房子居住、度假旅遊。大環境好了,小環境才能好起來。」作為村民小組長的老楊帶領村裡人進行現代新農村建設,成為整治洱海流域100個自然村的模範村。現在村裡的旅遊業發展迅猛,靠海的大的農家樂有3家,房屋外租的有8家,村民的人均收入從2008年的4000多元增長到2010年的5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