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肖郎平
「哎呀,我都不好意思說。」聽到我要了解高校中青年教師待遇,同學久違的聲音從手機聽筒中傳來,他在偏遠的廣西山區,我在繁華的珠三角。
同學月收入只有1,800多元,我感到驚訝,但是驚訝的感覺很快被沉重取代。同學每個季度只敢給老父寄500元,女兒吃不到凍西瓜,因為家裡壓根就沒冰箱。同學說,如果親友來訪接待一次,這個月的生活計劃就被打亂了。我的心,徹底沉到腳下的塵埃裡,掛了電話,眼淚直打轉。老同學啊,我還敢來看望你嗎?我們都是奔四的老男人,傷不起。未曾期想,貧困地區的大學教師,生活何以艱難如斯?
待遇過低原因何在
內蒙古大學博士和碩士,待遇均低於同齡但學歷更低的高中教師。安徽高校的助教和講師,直到去年底還低於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另一個同學,名牌大學的博士後,到手月薪也不過2,000元出頭。
這樣的待遇合理嗎?我們且將貧困老師和民工做一個比較。2011年3月8日,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表示,今年全國民工平均工資已達1,690元。而在此一個月前,中華全國總工會在今年2月發佈的一份新生代農民工調查報告顯示,80後民工平均月薪為1,747元。
當然,這其中還有許多的不可比性,我們無從深究。但讓我陷入沉思的是,民工尚且有最低工資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那麼,人們能為貧困地區的教師設定最低工資保障制度麼?曾幾何時,教師是我們心目中嚮往的崇高職業,傳道授業解惑;時至今日,恐怕去發達城市的名牌學校,才是人們追求的理想,因為有房有車工資高福利好。這樣的追求其實無可厚非,然而,13億中國人口,6億在農村,溫總說,去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有隨遷子女1,167萬,留守兒童2,271萬,這樣的國情呼喚著更多的教師走進農村,走向偏遠的貧困地區。
拷問社會良知文明
「對待窮人的態度,考驗一個社會的良知;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考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誠哉斯言,相當部分教師既是知識分子,又是窮人,如何對待他們,是在考驗社會的良知,也是在考驗社會的文明程度。
「我都不好意思說」,老同學的聲音低徊我心頭。看看我們身邊,不勞而獲者有之,鋪張浪費者有之,遊手好閒照領高薪者有之。誰更該「不好意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