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孫中山曾在澳門鏡湖醫院行醫,並伺機向澳門人宣揚其革命意念,開拓其革命事業。圖為澳門名勝大三巴。
澳門毗連廣東省,曾是葡國殖民地,中西文化交融,與中國革命歷史有密切關係,它觸發孫中山早期革命思想。澳門中西學院副院長霍啟昌表示,正因為澳門的存在,孫中山1895年乙未廣州起義失敗被清政府追捕才能保住性命,否則他也會如陸皓東般遭清政府處決,中國革命運動史就要重寫。
在澳行醫 開拓革命事業
霍啟昌說,晚清民初時的澳門,已擁有現代化的一面,是知識分子外向的門戶。1878年,僅12歲的孫中山,正是隨母親由家鄉香山經澳門,乘英輪赴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1884年初,孫中山在香港求學7年,澳門成為他往返粵港的必經之地。他常在周末赴好友楊鶴齡於澳門水坑尾巷的居所,與楊鶴齡、陳少白和尤列聚會,鼓吹革命思想,人稱四子為「四大寇」,可見孫中山的革命方向進一步在澳門確立。
1892年7月,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畢業,9月即到澳門鏡湖醫院行醫,成為澳門第一位華人醫生。從1892年底至1894年初,孫中山在澳門逗留約1年多。表面上,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行醫,其實伺機向澳人宣揚其革命意念,開拓其革命事業。
然而,在澳門為革命努力付出,又豈止孫中山一人?其友人飛南第也值得後世存記。
起義失敗 遭清廷通緝
飛南第是澳門的土生葡裔人,曾在香港高等法院先後擔任書記、傳達員和翻譯員的工作,並與在香港唸書的孫中山成為知己,極力支持革命工作。1892年,飛南第回到澳門,一年內就創辦中葡文周報及《鏡海叢報》。其中《鏡海叢報》就曾先後刊登兩篇最早有關孫中山政治改革的文章。
尤其在1895年乙未起義失敗,孫中山遭清政府通緝,又被港英政府驅逐出境之時,飛南第卻毫不畏懼,率先在《鏡海叢報》全文發表孫的《農學會序》,表示對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支持,並曾刊載「事必再發」一文,表明支持孫中山革命活動的立場,甚至冒性命危險營救孫中山。
飛南第施救 逃出生天
當時,孫中山被清政府通緝逃到澳門。澳葡政府受清廷的經濟壓力,利用華務局追捕他。飛南第冒險把孫中山藏匿在《鏡海叢報》的館址,並與其友巴士度合力疏通澳葡政府,加上與廣東水師提督李準諗熟的商人盧九和其子負責出資與通風報信,很快就用船把孫中山運往香港,再轉赴日本,成功保住他的性命,也為革命運動保住成功的希望。
孫中山離澳後,於1905年9月委派馮自由、李自重,在澳門荷蘭園和隆街21號的「樂群書室」建同盟會據點。1911年11月2日,同盟會澳門分會策動了香山起義,5天後光復香山。
霍啟昌總結,早期現代化的澳門,先觸發孫中山早期革命思想,後得澳門革命摯友飛南第的公開支持,更是他革命事業能否維持的關鍵。 ■來源:中通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