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生者接力建陵園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收殮烈士遺骸、選墳地的潘達微。

 黃花崗起義為世人所熟知,事實上,廣州本無黃花崗。三.二九廣州起義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將廣州紅花崗易名為黃花崗,安葬烈士遺骸,以表崇敬和痛惜之情。黃花崗起義死難者最後查實有86人,除最後一人未列於碑上外,其餘85人的姓名、別號、籍貫、年歲、職業、如何就義、地點、日期,均一一在墓園中勒石豎碑。而收殮遺骸、選擇墳地的正是傳奇人物潘達微,其餘尚有江孔殷及獻地者兩粵廣仁善堂功不可沒;而調查、審核、編撰烈士姓名、籍貫、革命事跡首功者為鄒魯;營造72烈士墓園首功者為林森、方聲濤。

傳奇人物搶出72遺體

 潘達微,著名書畫家、攝影家、記者、革命黨人、同盟會員,創辦《時事畫報》,以筆為槍,力拓改革。起義失敗後,他冒著清政府的剿殺,想盡各種方法收殮烈士遺體,讓他們得以體面安葬。1912年,潘達微率先提出公祭黃花崗烈士;1918年秋,滇軍師長方聲濤(其弟為「三.二九」起義死難烈士方聲洞)募資重修黃花崗烈士墓;後廣東省參議院院長林森又向華僑募捐,建立功坊、紀念亭,並立碑石。於是,墓園規模初具。1923年之後,林森陸續捐、撥款項,購地、開路、種樹及建築碑牌。1935年,黃花崗管理委員會又新建正門,黃花崗72烈士墓園巍峨莊嚴的面貌至此終於大成。

 烈士溫生才的嫡孫溫國傑告訴記者,文革十年浩劫中,園中的自由女神像被推倒,經歷了空白的「失蹤」;圍繞紀功坊的巨型鐵鏈被「統統打爛」;墓碑上有「國民黨」三字和「青天白日」黨徽的,一律被工斧鑿掉……觸目都是「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大字報,滿園瘡痍,望之驚心。

 十年動亂結束後,楊鶴齡的兒子楊國鏗、溫國傑和張猛的女兒張華清,聯名上書要求政府修繕黃花崗烈士墓,「黃花崗烈士墓的修建有大量海外華僑捐資,如果被華僑們看到眼下這種破敗景象,他們該有多寒心?」由此,黃花崗72烈士墓經政府撥款10萬元,在辛亥革命70周年來臨之前,修葺一新,以三拱設計、鐘頂碑亭、紀功坊和自由女神等主體建築,演化為中國傳統和西方古典建築風格並存的風貌。

相關新聞
黃花後人今安在?系列五之一 (2011-10-08) (圖)
黃花崗講史廿載 不使先烈湮草間 (2011-10-08) (圖)
生者接力建陵園 (2011-10-08) (圖)
黃花崗起義u沉:明知不可為 以血喚覺醒 (2011-10-08)
英雄後人一生坎坷 使命感從未消退 (2011-10-08) (圖)
本報專訪 潘潔:延續區域減排 細微粒納監察 (2011-10-03) (圖)
醫生:浮粒入肺可誘發冠心病 (2011-10-03) (圖)
粵港擬推跨境物料回收再用 (2011-10-03) (圖)
三地商聯動 保護白海豚 (2011-10-03) (圖)
史上最大太空實驗 華科學家保駕 (2011-10-01) (圖)
新型熱管大幅提升太陽能利用率 (2011-10-01) (圖)
貼近大師:文藝宅男 時尚科學家 (2011-10-01) (圖)
話你知:阿爾法磁譜儀計劃探索暗物質 (2011-10-01)
張春賢全力治疆:發展穩定並重 推進建疆偉業 (2011-10-01) (圖)
改善民生 年投入千四 億 (2011-10-01) (圖)
網絡問政 開啟民意互動時代 (2011-10-01) (圖)
亞歐博覽 首屆簽約額逾8千億 (2011-10-01) (圖)
對口援建 規模力度前所未有 (2011-10-01) (圖)
整飭吏治 培訓官員堅決反腐 (2011-10-01) (圖)
智能電網建設提速 中國技術領跑全球 (2011-09-29)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