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用沙粒擁抱大地 金沙上的中華情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遙遠的西域,人們用大漠的軀體來書寫藝術的華章,由沙粒匯聚而成的沙畫,是這一旋律中最悅耳的音符。沙畫,表現方式千變萬化,不只是一種藝術,其意義在於反映了大自然樸實的一面。來自新疆的沙畫藝術家阿力木江.阿布都馬洪帶來了一系列以「世界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沙畫,他以獨創的黏合技術將雕塑、油畫、書法等藝術元素滲入沙畫創作中,重現自然與歷史的原貌,帶人們走入廣闊的山川河堤中,感受大自然的偉大。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攝:彭子文

畫板上,是新疆的高台古城,雪域的布達拉宮,蔥郁的天山。這不是油畫,也不是水墨國畫,更不是雕刻,而是由來自新疆沙漠的沙粒聚合而成的「沙畫」。這些沙畫皆出自阿力木江之手,繁瑣的工序、獨創的技術使其作品不同於一般的沙畫,反而處處透露出鍾靈毓秀的細膩質感。

靈感源於個人感悟

 阿力木江15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雕刻及製作傳統的維吾爾手工藝,其藝術才華表露無遺。為何想到用沙粒來塑造藝術?阿力木江解釋他與妻子在2003年前往吐魯番旅遊,看到包括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在內的諸多壁板群像所展現的「凹凸感」,引發其靈感,所以他創作了具立體真實特質的沙畫。

 這個在2007年獲得中國國家專利的圖景是如何勾勒而成的?阿力木江指出先選取不同顏色的沙粒,然後大致在畫板上鋪陳出所繪的圖案,而最難的工序是用雕刻的手法來修飾這些沙粒,形成具有3D效果的立體感。可見,一幅沙畫的背後,畫師需要具備雕刻、國畫、書法甚至油畫的藝術觸覺。

 毫無疑問,相對於油畫、素描、水墨畫等,沙畫是一種新興的藝術。沙畫的「新」,是由自然主義和古典主義結合「美」而形成的。從自然主義的角度來看,「沙」不是人工的顏料,而是阿力木江等人踏遍各地收集而來的;從古典主義的角度而言,沙畫涉獵的題材廣泛,包含了獵人與鷹的威武姿態、心靈的堅貞信仰、親人間溫馨的情感,以古樸的角度呈現出形式對藝術本身的影響,使之更具價值。

沙粒不只是金色

 觀眾往往驚歎於沙畫完成後的「整體美」,但在創作者心中最具價值的卻是畫中的那些沙粒。生長在海邊或者是中原內陸的人,腦海中沙漠的色調很單一。但對大漠上生活的民族而言,沙漠猶如一幅幅絢麗的彩色圖畫。因此沙畫的最大特點是其沙粒,不同的沙粒皆受其環境影響。

 阿力木江指出沙粒並非只有金色,新疆的沙粒還有很多其他的顏色,它們會隨著地域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塔克拉瑪干的沙是黑色的,伊犁的沙是灰色的,和田的沙是灰白色的,吐魯番是紅色的。受日照影響,即使是紅色的沙粒,其在地表和地下的顏色也不盡相同,地表多為深紅,地下多為淡紅。可見,沙畫的艷麗,不僅僅因為人工的雕琢,更是大自然的恩賜。

 「將不同顏色和質地的沙粒結合起來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阿力木江指出。一般的膠水有使用期限,用來黏合沙粒後,會因氧化及溫差的緣故,作品容易出現問題。為了能夠永久保存沙畫,阿力木江花了近3年時間,從植物中提煉和研製出能夠永久使用的天然複合膠,使沙畫能夠不變色、不褪色以及不斷裂,可以永久存放。

審美帶來人性的謙抑

 沙畫不同於其他嶺南藝術品,能夠影響心靈,可將其視為一種生活美學,而這也是作品的價值。畢竟,若「遙遠」的印象始終存於人們心底,多元文化的審美對話也就失去了意義。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欣賞藝術,而是浸染在「去神秘」後的一種興奮情緒中。多元藝術的融匯使每個人對作品都有不同的感悟,但人們往往漠視他者與自我之間的差異。或許於他者而言,可能只是生活中最為平常的一個片段,將這種差異看作很「平常」,但這正正是多元藝術交流的至高之美,也是莊子所倡導的「齊物」與朗加納斯所追求的雄渾、廣袤之「崇高」。

 我們看慣了油畫、水墨畫、素描等畫作,認為沙畫的存在是天經地義的,忽略了千百年來一直平躺於那片大地的沙粒是多麼的平凡、羞澀。事實上,沙畫最引人入勝之處不僅是其創作形式,也不只是當中的西域風情,而是本土人的生活與思想,人們得以在他們的藝術中尋找那份感動—因為沙畫不只是一件藝術創作,更反映了阿力木江的生活。唯有如此,人才能謙抑、自制,才能包容及接納不同的文化、思維,以至生活。

相關新聞
用沙粒擁抱大地 金沙上的中華情懷 (圖)
「萬里金沙耀中華」沙粒畫畫展 (圖)
日本設計師的設計故事 (圖)
「日本設計展」
小丘頂的伯大尼 香港的法國遺珍 (圖)
集成眾妙 以藝蘊神 書法家劉成 (圖)
名人教路:戴夫索莫尼 當人遇上真正的野性 (圖)
《野性邊緣》(共3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