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集成眾妙 以藝蘊神 書法家劉成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前不久,吉林著名書法家,金意庵關門弟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吉林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成隨吉林市文化交流團到台灣進行交流訪問的時候,展示了他所書寫的《松花江放船歌》,引起了台胞的關注,並產生很大的迴響。在吉林,有一種特別的文化現象,無論是著名書法家還是書法愛好者,大都書寫過康熙的詩作《松花江放船歌》。

 清朝皇族後裔,已故著名書法家金意庵曾書寫過一幅《松花江放船歌》,鐫刻在西關賓館正廳的一塊巨型大理石上,觀之心神俱爽。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來訪時,被那氣勢渾厚、暢快淋漓的藝術作品所吸引,誠懇地向吉林市領導提出想求一幅金老的作品,其時年已古稀的金老聞說,不顧年邁,奮筆揮毫,一氣呵成,完成了這一大作。

 ■文:廖一

 談到創作《松花江放船歌》落筆的意蘊時,劉成指出在創作《松花江放船歌》的時候,為了進入最佳創作狀態,曾先後三次沿著康熙東巡的線路踏查,身臨其境地感受那段遠去的歷史,並且搜集有關的歷史資料,向歷史學家請教,把那段歷史銘記於心,把那首歌研究得非常透徹。準備好了,書寫之前,總是要凝神靜氣,思接千載,眼望八方,彷彿走進了歷史的隧道,親身感受那亙古的塵煙,作一次神遊之旅,作一次靈魂的淨化,然後,才能夠用其所摯愛的藝術之筆,無阻礙地去描繪、去塑造、去生發已經融入心中的那首千古絕唱——《松花江放船歌》。

作品清新脫俗

 劉成指出《松花江放船歌》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末夏初,清朝聖祖皇帝玄燁巡視吉林,於松花江上所作。時年29歲的年輕皇帝親臨邊陲,在松花江的驚濤駭浪中視察水師、艦船,目睹東北軍民反擊沙俄侵略者的鬥志,即興寫下了反映吉林、松花江沿岸的錦繡河山、北國風光的詩篇。這首詩,感情熱烈奔放,頗有峰巒高插、濤瀾動地之氣,一掃隨風而靡、無病呻吟的虛假情感;其語言通俗率真,深得流水行雲、渾然天成之妙,更為許多「御制」詩中那種鋪排造作、競尚浮華、缺乏生氣的語言望塵莫及。

《松花江放船歌》與吉林歷史

 《松花江放船歌》共15句,每3句詩為一段,可分成五個自然段落。全詩沒有熱鬧的鋪排,用白描手法重現300年前充滿戰鬥氣息的松花江春色,豐采華茂,情景交融。而《松花江放船歌》產生之時,恰是當時國家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康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帝王,他8歲繼位,14歲親政,經過多年剿撫,終於創造了比較安穩的政局,他開始全面經營東北。當時,作為年輕的帝王,一定是滿腔熱血、豪情萬丈。他在「安內」之後,又開始「攘外」,而那時的外患就是沙俄,1682年,盤踞在雅克薩的沙俄軍隊悍然對我國進行戰爭挑釁,發生了野蠻殺害中國邊民的血腥事件,就是在這樣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同年,康熙親赴吉林,以「問民俗」為由,部署反侵略戰爭。

 吉林當時是軍事重鎮,是造船基地和水師營駐紮地,又是通過水路向北方前線輸送的樞紐。因此,康熙到這裡東巡便有了特殊的政治意義。康熙是很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儘管他在詩中寫到「我來問俗非觀兵」,其實只是一種策略而已。

 長途奔波的康熙,在吉林休息了兩天,率領200多艘船隻和眾多貴戚,順江直至烏鞡,江面艦船相接,鱗次櫛比,帆櫓如林,旌旗招展,密密層層,氣勢浩大,雄姿勃發。見到此景,康熙非常振奮,這實際上是一次對水師營的軍事檢閱。在這種情勢下,康熙詩興大發,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松花江放船歌》,此詩自然流暢,意境優美。這首詩在當時的時勢下,表達了康熙大帝濃重的愛國情懷和保境安民的理想抱負,也反映了當時中國廣大民眾保衛國家,創造安樂祥和生活的意願。

煉與悟的書法藝術

 牌匾是中國書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廟堂牌匾,更多為書法家看重。當談到宗教與書法藝術的關係時,劉成說:「有些宗教典籍裡的哲學、禪學我特別的喜歡,因為那裡常常有許多智慧,或者說妙旨。書法藝術是一種很純淨的藝術,所以,每當我創作一幅作品的時候,總要凝神靜氣,排除雜念,懷著一種崇敬之心、感恩之心、求精之心來做。在寫字之前,先要詳細了解字義、出處、歷史背景及現實意義,還要感悟其中深刻的內涵,盡量做到最好,假如作品中有不如意的絕不放過。 」

一切源於「佛」

 「在書寫『大雄寶殿』之前,我詳細地研究了有關大雄寶殿的知識。得知大雄寶殿,是供奉佛的正殿。大雄也就是大英雄的意思。也就是大英雄寶殿。誰能真正稱得上是英雄豪傑呢?古聖先賢經常告誡我們『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所以,我們要戰勝自己,不但要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而且還要戰勝自己的生死輪迴,這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誰做到了呢?佛做到了,所以佛是真正的大英雄豪傑。佛門裡面的建築不僅是藝術,也是一種文化和歷史。那裡的建築也是表法的。大雄寶殿外面看是宮殿式兩層,從裡面看是一層。兩層代表佛家的術語『真諦』、『俗諦』,也就是我們講的世間法、超越世間法。兩層裡面是一層,表示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是一不是二。迷了就有二,悟了原來是一啊!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是離開俗諦之外別有真諦。」劉成說。現代人都重視發展經濟,創造財富,如何能夠學到既能創造財富而又不為財富所累的道理,明白到擁有財富是福報,善用財富是智慧,不要反被自己所創造的財富推向痛苦的深淵。利用自己的福報與智慧,為社會大眾帶來沒有後遺症的光明與喜樂,這只有明白真俗不二的人才能做得到。大雄寶殿是整座寺宇的中心,縱然是很小的道場,只有一座殿堂,也會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名之為大雄寶殿。顯示出佛弟子不忘根本,更顯示出慈悲與清淨是佛法的根本教誨。

從「無」到「有」

 「我們的人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是非常短暫的,如何在有限的時空中做更多的事業,這就需要胸懷和氣度。書法藝術本身是藝術創作的過程。學習、修為是在煉氣,思索是凝神聚氣,書法過程是行氣。所以,在寫『大雄寶殿』的時候,就要有一種大英雄的氣慨,大英雄的胸懷,做到『忘我』、『大我』、『無我』,當你甚麼都不去想的時候,心中幾無一物,一切歸於無,才能空生妙有。由於有了這些感悟,在書寫的時候,才能有如神助,瀟灑自如,一揮而就,寫出動人心魄的字來。」劉成表示。

 搞藝術的人,都是有靈性的,在日夜不斷思慮之後,有時會產生靈感,在創作中能夠達到天人感通,神來之筆的人,常常是學養修為俱佳,德高望重之人。「例如在夢中有人教你寫字,或者腦中忽然閃現妙語佳句等等,在創作學中叫作靈感,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作『心靈感應』,也有叫作『通靈』、『天人感通』的。在西方也有被稱作『靈媒』的。所以,我認為,書法功夫在書外,這個外便是修為和德行,而這是『修煉』出來的。」

 有人講:好字是修出來的。這個修字內涵非常豐富,是很需要潛心去悟,身體力行的。

相關新聞
用沙粒擁抱大地 金沙上的中華情懷 (圖)
「萬里金沙耀中華」沙粒畫畫展 (圖)
日本設計師的設計故事 (圖)
「日本設計展」
小丘頂的伯大尼 香港的法國遺珍 (圖)
集成眾妙 以藝蘊神 書法家劉成 (圖)
名人教路:戴夫索莫尼 當人遇上真正的野性 (圖)
《野性邊緣》(共3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