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後人樂見兩岸共緬先烈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百年老校梅州中學保存著廣州黃花崗起義72烈士的大幅遺像,這些照片至今有80年歷史。資料圖片

 72烈士之一的石德寬沒有嫡系後人,他身在江蘇鎮江的侄外孫吳健謝絕與記者透露後人境況,只與記者敘述了外伯祖父石德寬當年事跡。

 吳健目前是一名記者,他對於後人經歷三緘其口,卻樂意宣傳先輩的英勇。他在寫給記者的文字裡這樣敘述:「外伯祖父石德寬,字經武。1885年出生於安徽壽州一個名門望族,年少能文,夙有大志。」

紀念的方式就是「做好自己」

 史料記載:石德寬1903年與陳獨秀、潘贊化等人結為至交。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8年,與范傳甲、熊成基發動馬炮營起義,起義後失敗。1911年3月,石德寬參與謀劃廣州「三二九」起義,起義當日隨黃興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奮勇當先,與林文、何剋夫等炸死清兵十多人。後在與清軍水師李准帶領的援軍短兵相接時,身中數彈,犧牲時26歲。

 吳健引黃興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一周年紀念集會上的講話懷念先人,「七十二烈士雖死,其價值亦無量矣。且烈士之死義,其主義更有足欽者,則以純粹的義務心,犧牲生命,而無一毫的權利思想存於胸中」。

 吳健告訴記者,外伯祖父石德寬為拯救民族,屢敗屢戰,慷慨赴難,很值得後人為他自豪。在石德寬的家鄉安徽壽縣,鄉人也把他生前戰鬥過的地方命名為「德寬路」,以銘記他的壯舉。吳健說,先人已經長埋黃花崗百年,如今,紀念他們的方式便是做好自己,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努力。他很欣喜看到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共同紀念辛亥革命,共同緬懷黃花崗烈士。

相關新聞
黃花後人今安在?系列之三 (2011-10-10) (圖)
英魂長眠黃花崗 遺孀撐起一片天 (2011-10-10) (圖)
「對得起英雄夫」 54年不改嫁 (2011-10-10)
後人樂見兩岸共緬先烈 (2011-10-10) (圖)
記者手記:坊間傳言:黃花崗風水利商不利仕 (2011-10-10)
烈士後人不「逃港」 (2011-10-10) (圖)
山寨iPhone日售5萬 內銷跌出口升 (2011-10-10) (圖)
產銷一條龍 零售利潤高 (2011-10-10) (圖)
冒牌貨性能遜色壽命短 (2011-10-10)
網銷猖獗 版本多價錢平 (2011-10-10) (圖)
山寨iPhone出口海外渠道 (2011-10-10)
黃花後人今安在?系列五之二 (2011-10-09) (圖)
恬隱鄉間承遺志 烈士靈前無愧顏 (2011-10-09) (圖)
南海英烈遺風 傳至第五代 (2011-10-09) (圖)
不識廣州城內路 先鋒隊多枉死 (2011-10-09) (圖)
年發50塊白銀 孫中山厚恤遺孤 (2011-10-09)
黃花後人今安在?系列五之一 (2011-10-08) (圖)
黃花崗講史廿載 不使先烈湮草間 (2011-10-08) (圖)
生者接力建陵園 (2011-10-08) (圖)
黃花崗起義u沉:明知不可為 以血喚覺醒 (2011-10-08)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