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冠然及其最近設計的衣領飾物系列。
——李冠然(平面及時裝設計師)
問:你曾參加米蘭慈善海報比賽,奪得最佳海報設計獎,你認為香港的作品在國際設計舞台上有甚麼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我曾在米蘭慈善海報比賽中獲得最佳海報設計獎,那次經驗對我而言非常珍貴。首先,我認識到比賽的創辦人,得知他們對亞洲文化有濃厚的興趣,所以我替他們聯絡了一些本地文化機構及藝術院校,邀請他們來港主持文化海報展覽及講座,反應相當熱烈。
提到香港作品在國際設計舞台上的地位,也許不少人會認為外國在設計領域上比中國優勝,但隨著中國的藝術設計事業日漸興盛,愈來愈多新進設計師出現,不少優秀作品湧現,當中可以見到東西文化接軌的痕跡。或許有人會指中國作品的設計及創意及不上西方,但我認為這說法有所偏頗。中國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只要創作人用心體會及運用當中的元素,必定能創作出在國際舞台上佔一席位的作品。正如現今活躍於藝術界的岳敏君、Alexander Wang等,都是蜚聲國際的藝術家及設計師。
在設計層面上,由於東西方文化不同,因此在設計上有不同的表述。其實創作是很純粹的事情,設計者可以透過不同的媒介,去表達不一樣的意念。不過基於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生活習慣等,孕育出來的創作元素也大相逕庭。例如香港經歷了英國殖民地時代及回歸祖國等大事,這種歷史淵源令香港兼融中西文化,本地設計師在創作上有意無意間亦包含了東西文化的訊息、符號等具有象徵意義的特色元素。
作為本土設計師,有機會參加一些設計交流的活動,實屬彌足珍貴的經驗,如早前我到柏林參與由德國設計協會策劃的設計師交流計劃,上年又出席了上海世博的香港時裝匯演,這些經驗都有助我擴闊視野、增長見聞,以及累積寶貴的心得。
問:你認為不同國家的設計比賽有何分別?本土性與國際性比賽又有甚麼分別?參加時分別要注意甚麼?
答:對於年輕設計師來說,本地及國際性比賽各有不同。外國的獎項會為設計師帶來更多曝光機會及提高知名度,但外國設計比賽通常收費昂貴,而且準備需時。相對來說,本地的設計比賽參賽過程較簡單,認受性亦更普遍,如由香港設計師協會舉辦的「環球設計大賽」已有超過30年歷史,評審團隊請來多位國際級設計大師,由他們品評每份參賽作品,對參加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至於參加時要注意的事項,我想應該注意大賽的類別及條件,例如你是平面設計的專才,要小心別把作品錯投到空間設計去,還有要小心投遞方式和體積限制等。
問:你覺得設計比賽的重要性是甚麼?
答:以香港設計師協會的環球設計大賽來說,個人認為參與賽事是設計師給自己的一項挑戰。除了有助提高創作水平外,亦可以汲取寶貴的參賽經驗,如能勝出比賽更可提高知名度及認受性,這對日後的設計事業有莫大裨益。
問:你涉足不同範疇的設計,你認為它們有甚麼相同之處?
答:我很喜歡嘗試不同界別的設計創作,我將之視為一種挑戰。例如我早年修讀平面設計,之後走進了時裝設計的舞台,偶爾還涉足於裝置展覽、傢具設計、平面及視覺創作等。2011年我創立了個人時裝品牌「FAVE」,以探究全新時尚服飾概念為目標,希望可以為設計界注入更多的新概念。
即使經過多方面的創作嘗試,我認為「核心」不會變動的就是創意!只是每次的演繹手法略有不同,例如同樣的意念,經過時間的「沉澱」及「發酵」後,可以以全新面貌呈現,這個過程也相當有趣!例如「核心」是展示女性美,我們可以透過繪畫、雕刻或攝影等不同的媒介來表達,但「核心」卻維持不變,轉變的只是展示的手法。
問:作為一位年輕設計師,你未來十年的計劃是甚麼?
答:我的個性比較率性而為,這可以說是優點也是缺點。我很少會為自己訂立未來十年的「鴻圖大計」,但我很認同創意巨匠Steve Jobs的一句格言:「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就會輕鬆自在。」我希望未來會有更多的創作機會,而我亦會盡己所能不斷嘗試、不斷學習,期望可以在設計事業上更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