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創作對談:山水靈秀 存乎一心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1-10-17]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舒益謙作品《金秋》

文:賈選凝

 生於上海、定居美國的著名油畫家舒益謙,從事專業繪畫創作四十餘年。2001年時,美國俄勒岡州州政府藝術委員會(Oregon State Art Committee)為其在州長貴賓廳,舉辦了為期一個半月的個人傑出藝術成就展。他的畫作絕美、捕山水之靈秀,而他更希望透過畫作,喚起人對美好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觀看他的作品,是一種超乎尋常的視覺享受。他說:「當觀眾站在畫前,我希望我的作品能代替我與觀眾交流,傳達我心中對美好世界和生活的感恩,使得觀眾也能因此感受到和諧和快樂的心情。」

 這些作品中的美景令我們的目光無法不被吸引,而創作的背後,藝術家本人又是怎樣感知和描摹自然的天地大美?今次我們便一起分享舒益謙的「浪漫」與「激情」。

《浪漫與激情》展覽的核心意念是甚麼?

舒:是為了分享大自然的美和對生活的熱愛。春夏秋冬,四季輪迴。春天象徵著生機,夏天象徵著熱情,秋天象徵著豐收,冬天象徵著等待。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描繪四季的美文名句,就像變化著四季,各有美感,魅力無窮,令人如痴如醉。如詩如畫的美景催促著我用筆尖不停地以色彩和線條描繪著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美麗景色。陽光,花朵,樹林,河流和林間的小鳥組成了一幅幅美麗動人的詩篇,感情与自然景物密切交流,創造一種美的境界,我希望觀者「看此畫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畫之景外意也。」

怎樣通過作品表現「浪漫」與「激情」?

舒:新的花卉作品色彩熱烈,筆觸奔放,洋溢著對大自然的熱情和喜愛。作品《綻放》、《五月的風》和《春酣》都是描繪草原上的野花盛開的景色,勃勃生機,綻放著生命的激情。

  蘇州小橋流水,漁船人家的作品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 嚮往。「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在你我心中勾起多少浪漫的想像意境,打動人心,使人趨之大若鶩,並樂此不疲!

   森林山水作品的構圖重在嚴謹而充滿律動,需要運用豐富的色彩語言體現對自然美的感受,表現出一種詩情畫意的境界。我一直努力探索大自然光與色的變化,由於時間和季節的不斷交替,陽光給大自然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色彩變化,自然中的色彩時常展現出神奇和夢幻的感覺,帶給我們無限浪漫的遐想。

   用顏色和線條捕捉大自然中的光影的變換,我們可以真切感受到光和色的魅力對自然與美的充分體現。

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感受是怎樣影響您的創作?

舒:不斷地走進大自然觀察感受,感受自然,體悟自然山水的奧妙所在,雲水泉石林木的細微變化,揭示大自然風雨晦明之態,發現美,使之造化於心,並通過繪畫表達我面對自然的真切思考。

  藝術是心靈的寫真,只有真誠才能動人。我一直努力尋找一種符合自然精神的表現形式,並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追求自然的情趣美。

相關新聞
「近觀遠望」跳脫山水與城市之間 (2011-10-17) (圖)
《林東鵬 : 近觀遠望》 (2011-10-17)
視覺推介:「掀起南飛的帷幔……」王南飛個展 (2011-10-17) (圖)
視覺推介:「露底」——大畫幅相機攝影展 (2011-10-17) (圖)
視覺推介:《斗室迸發——楊偉山2011個展》 (2011-10-17) (圖)
創作對談:山水靈秀 存乎一心 (2011-10-17) (圖)
《浪漫與激情——舒益謙新作展》 (2011-10-17)
遇上布拉瑞揚與鄭宗龍 (2011-10-14) (圖)
快樂的勇士布拉瑞揚 (2011-10-14) (圖)
建房子的人鄭宗龍 (2011-10-14) (圖)
活動推介:香港小交響樂團《中電經典樂逍遙》 (2011-10-14) (圖)
活動推介:舞蹈新鮮人系列郭曉靈《獨唱》 (2011-10-14) (圖)
活動推介:樹寧.現在式單位《小雄蟲俠》 (2011-10-14) (圖)
鏡頭下 不同角度「看」不同的世界 (2011-10-10) (圖)
香港攝影文化藝墟2011 (2011-10-10)
視覺推介:「我的蒙娜麗莎2」優勝作品展 (2011-10-10) (圖)
視覺推介:「新蒲點滴」展覽重現新蒲崗舊貌 (2011-10-10) (圖)
視覺推介:「喜來登擁抱自然視藝展覽」 (2011-10-10) (圖)
創作對談:突破現實的局限 (2011-10-10) (圖)
中國建築100年 兩對夫婦的問與答 (2011-10-0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