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周紹基
自從08年金融海嘯後,多國政府已陸續收緊多個金融領域的監管,其中一個為場外衍生工具的交易。例如08年最先出事的抵押債務債券(CDO)、信貸違約掉期(CDS)等,就是場外的衍生金融產品,結果金融市場產生系統性風險,金融海嘯的遺禍至今也未能徹底解決。追溯至1997年金融風暴,同樣是大鱷利用場外工具,沽港元、買美元,金管局被迫挾高港息,大鱷則在期指市場覓食,打擊了現貨市場及一眾小股民。
索羅斯沽港元賺期指
當年的97金融風暴,就是由於索羅斯借取大量港元,然後兌換成美元,令港匯急跌,金管局挾高港元拆息對抗,結果令股市大瀉,大手沽空期指的大鱷獲利甚豐,這正是當年以場外影響場內市場的經典一例。到了08年金融海嘯,雖然並非涉及貨幣市場,但同樣是場外的金融產品,例如CDO、CDS等價格急跌,令全球資金抽緊,多間金融機構出事,當中包括雷曼兄弟等,惡性循環下令流動資金愈來愈少,場內股市固然大插水,最終迫使各國政府出手救市。
證券學會永遠名譽會長張華峰稱,兩次的金融危機都是場外的產品惹出禍,一直以來,場外市場並不透明,是監管機構盲點,到爆發危機而影響場內市場時,破壞力已非常巨大,要補救已經太遲,散戶無辜遭受損失。他認同國際間聯手監控場外金融產品的運作,希望把危機能防患於未然。
監管場外交易代價小
有對沖基金經理稱,金管局多年一直有致力打擊有關港元的炒作,包括97年後推出的降低外匯槓桿比率,擴闊聯繫匯率波動區間等,但這同時打擊到本港作為外匯交易中心的地位,故直接監管場外與港元有關的金融衍生產品,相信效果會來得直接。
他指,今次監管場外產品機制,初期只鎖定某些利率掉期及不交收遠期外匯合約,至於第二步才會擴大至其他的股票衍生產品,包括期貨、期權等,主要因為股票相關的產品五花八門,難以逐一監管,故他相信第二步監管的實施時間,會是很多年之後的事。換言之,大鱷仍會在一段長時間威脅港股的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