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匯報的網頁,看到一段「廣西樂師」的留言,本來想以電郵給他回覆,奈何花了頗大的氣力也不成功,只好借這專欄一用了。
「廣西樂師」的留言如下:「我是葉世雄先生關於《新不如舊》一文中提及的內地樂師,自從看了先生的這篇文章後便深感不安,更因為自己的言論引起了他人的誤解而惶恐。本人只是想通過自己多年從事粵樂伴奏的感受,把香港、內地兩地的粵樂伴奏手法作比較,從而為提升自身的粵樂伴奏能力作進一步探討。今天拜讀了先生《粵劇樂隊的不足》一文,覺得先生在文中的表述與我的觀點有相同之處。內地與香港的粵樂伴奏水平各有長短,如果兩地能多交流,互相取長補短 ,我相信這樣對提高兩地的粵樂伴奏水平是會有幫助的。請相信我只是針對事不針對人,請原諒我當時的詞不達意,向您們致歉!」
對於中國音樂的改革,幾十年來,前賢作了無數的嘗試,總體的取方是師法西方管弦樂團,但成績尚未給肯定。中樂經「管弦樂化」後,「個體互動」的特點消失了,樂師與樂師之間不再關顧拍和,只能在指揮的領導下,盡力演繹樂譜上的音符。至於戲曲伴奏「管樂化」,影響更大,因為它改變了以演員唱為核心的傳統表演特色,樂隊和演員都給樂譜「規範」著,即興的自由度受到極大的限制。所以中樂改革的重點,特別是戲曲伴奏音樂,既要提升樂隊的伴奏能力,同時又要讓演員和樂師發揮「個體互動」的藝術特質。所以「廣西樂師」提出內地與香港的粵樂伴奏互相取長補短,其實未有「對症下藥」。
我不是音樂專業,年紀又大,恐難為頑疾尋求妙方。「廣西樂師」是年青小伙子,又抱有理想,盼他能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尋找的過程中,須記著林家聲聲哥提出的修煉法門——「博、精、深、新」,不要抄捷徑。 ■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