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麗珠)港府推出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能否取得成功,除視乎病人是否願意參與計劃,私營醫療服務提供者是否願意與他人共用病人紀錄亦為關鍵。香港醫學會表示,現時有80%私家醫生仍以病歷卡手寫病人病歷,若參與計劃,需先把數以千萬計的紀錄轉作電子檔案,加上不同醫生對斷症見解不同,擔心公開診斷、醫療程序及用藥等會招至不必要的爭拗,甚至有機會鬧上醫委會。醫學會預計,最終參加互通計劃的私家醫生數目將會很少。
憂公開診斷程序用藥招爭拗
醫學會會長蔡堅表示,醫管局推行4年多的「醫療病歷互聯試驗計劃」,由於只是單向性從醫管局取得病人健康紀錄協助診斷,一直有不少會員醫生參與,但現時政府建議的「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為雙向性質,私家醫生亦要上傳其診斷及用藥紀錄,相信不少醫生會有所顧慮而對計劃卻步。他又指,現時只有約20%醫生有用電腦儲存病人病歷,其他仍然手寫病歷卡,如果要把所有紀錄轉作電子形式儲存,除了阻礙診所運作,醫生更需額外付出金錢成本。
病人團體則普遍支持港府的計劃。病人互助組織聯盟副主席張德喜表示,在病歷互通下,病人毋須做重複無謂的檢查,省卻不必要開支。而醫生亦知道病人曾患的疾病等,治療時能作出最適當方案。他並不擔心病人資料會外洩,「醫生需要輸入病人的身份證號碼等才能取覽病人資料,而且病人會收到短訊通知,有懷疑可馬上致電食衛局,病人亦只會找相熟的醫生看症,不怕私隱會外洩」。
社區組織協會病人權益幹事彭鴻昌則對把所有病歷,均放在系統上分享有所保留。他建議,部分敏感資料,例如病人的精神病紀錄,又或是一些社會標籤較為嚴重的疾病如愛滋病等,應作額外加密處理。但他強調,互通系統對病人有好處,當病人在不同的醫院或診所求診,醫生可更快獲取所需資料,為病人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