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通社13日電 台灣首度參與在南極大陸進行的科學研究計劃,台灣大學講座教授陳丕燊,與美國、歐洲、日本等多國的學者合作,打造有史以來最大型、由37座天線探測站組成的微中子天文台「天壇陣列」(ARA Observatory),目的在於捕捉微中子,協助解開宇宙形成的奧秘。
該工程12日在南極開始動工,其中台灣出資7000萬元新台幣,負責建設10座探測站,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主力。人在南極的陳丕燊當晚透過視像電話向台灣媒體介紹最新情況,指出37座探測站將設於南極點旁,組成六邊形陣列,預計首座探測站明年完工,四年後37座全數架設完成,屆時陣列面積將達100平方公里,約是台北市中心面積。
兩極易採微中子樣本
同為計劃負責人的聯合大學教授黃明輝解釋,微中子是宇宙組成的最基本粒子,由於不帶電荷、質量很輕,過去要偵測微中子非常困難、成本也高,但科學家發現南極冰層可阻斷各種電波干擾,有利搜集微中子訊號,因此「天壇陣列」是將探測器埋入冰層下200公尺處,藉此偵測穿透冰層的微中子。
中央大學副校長葉永烜介紹,這些探測站透過偵測南極冰層內的微中子,藉此探索宇宙射線之謎;他說,偵測微中子雖然是基礎科學,但因為宇宙間有90%是看不到的暗物質,科學家們相信,偵測微中子將可以解開宇宙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