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中國「轉型陷阱」:借維穩拒改革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1-1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 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社會進步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課題組日前發佈「2011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指出,最近10年,「維穩」取代改革開放成為內地社會氣質的基調,導致社會形成「轉型陷阱」,「摸著石頭過河,卻連河也不想過了」。報告認為,內地改革和轉型造就的既得利益集團阻止進一步變革,由此將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化和問題的不斷積累。

 報告指出,中國當前最需要警惕的,既不是發展中國家經歷的「中等收入陷阱」,亦不是改革處於停滯甚或倒退狀態,而是「轉型陷阱」。這是指改革和轉型過程中造就的既得利益集團,要求把過渡時期的體制定型化,形成是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體制」。

不願觸動既得利益

 這份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主筆的報告列舉出內地社會「轉型陷阱」的五大症狀。首先,是經濟發展步履沉重並日益畸形。經濟發展亢奮,形成「增量依賴症」,「人們沒有通過重要的體制變革來解決問題,於是只能寄望於做大蛋糕,在不觸動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用發展形成的增量緩解問題」。

 症狀之二是,過渡的體制因素被定型下來,改革動力在領導層和民間喪失。既得利益集團以改革之名獲利,引發民眾對改革的抵觸,導致實質性改革受阻。

社會結構趨於定型

 症狀之三是,社會結構趨於定型,固化為「貧富分化」的斷裂社會。當前內地社會氛圍顯示出,社會活力下降,階層間對立情緒凸顯,普遍的不平衡感為部分人的絕望感所取代。 

 症狀之四是,誤判社會矛盾形成的拘謹心理和「維穩」政策導向。有關方面對市場經濟中正常存在的矛盾產生嚴重誤判,導致社會形成「大維穩」模式,將特殊時期的特殊做法常規化、體制化,令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處於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

社會潰敗日漸明顯

 症狀之五則是,社會潰敗日漸明顯。部分地方政府權力失控,導致社會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降低。於是,社會底線失守,道德淪喪,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喪失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

 至於走出「轉型陷阱」的三條路線,報告認為,一是由政府實施改革頂層設計,並有相應的力量推動;二是利用現有可能因素推動社會力量的發育,使社會力量成為打破現狀的動力;三是在矛盾和危機推動下的被動改變,「但這要取決於既得利益集團的自省和覺悟」。

相關新聞
中韓元首:維護朝鮮半島和平 (圖)
吳邦國語李明博:此行為中韓添活力 (圖)
專家解讀:六方復談 近期幾無望 (圖)
中國反駁美國防部指摘
BBC主播言論辱華 駐英使館表不滿
3朝漁民昨抵華 取道大連返國 (圖)
在京外企員工 唱紅歌迎新年
胡錦濤:堅持反腐倡廉 建立長效機制 (圖)
審計署:審計2.6萬官員 挽回逾千億
神州視點:脫離群眾是最大的執政風險
專家解讀:反腐權威:今年料多舉措 加強監管官員
河北查處瀆職大案751件
山東「裸官」摸底 涉8萬幹部 (圖)
全國共糾查損農問題1.4萬件 (圖)
去年大案要案 (圖)
專訪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戴相龍:地方養老金入市絕非政府托市 (圖)
使命重大 金融收支總掛懷 (圖)
探索籌資渠道 充實「大金庫」 (圖)
提問戴相龍:中國社保制度 引歐債前車之鑒 (圖)
戴相龍簡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