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導演雷米貝桑松(右)
因為《快樂孕記》,法國導演雷米貝桑松(Reni Bezancon)承認自己對女性主義的認同。從懷孕到生產再到哺育,幾近以假亂真的化妝,讓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到「為人母」背後的挑戰和轉變。然而,導演絕不是在歌功頌德「母親」職責的偉大和美好,相反,故事裡的新媽媽,是一位正在攻讀哲學博士學位的學生。畢業在即,她乾脆拿自己作個案分析,探討新生命體和母親的關係,以及由此帶來的對自己和伴侶的衝擊。電影中,她的「自我」被逐步壓抑和逼迫:形體的巨大改變,在一眾男醫生面前無處躲藏的羞恥,生產帶來的陣痛,以及產後出現的自我認同危機……理論、客觀化,成為年輕的知識女性從現實糾紛中逃脫出來的救命稻草。
「雖然電影題目中有『快樂』兩字,但其實這有一點反諷的意味。」導演雷米貝桑松來港做宣傳時對記者說,「大眾媒體用各種方式宣揚和讚美生育的美好,努力塑造一種『成功』的優越感,讓女性覺得生育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這其實忽略和壓抑了女性個體的體驗和需求。」電影劇本改編自法國近年的一本暢銷小說,而當初小說作者曾一早放話,一定要由一名女性並有過生產經驗的導演來改編。「我非常喜歡這本小說,就去說服作者,書裡的女主人公本身是一位毫無生育經驗的人,一切對她來說都是新鮮和未知的,如果是由一位已生育的女性導演拍攝,未必能捕捉到那些細膩的地方,並且有自己的主見在裡面。而我,正好和主人公一樣,走進了一段完全未知的旅程。」
所以,連選女主角,導演也要尋找毫無實際經驗的演員。「我很幸運,當我找到Louise Bourgoin,邀請她出演女主角時,她一口答應下來。儘管這意味著她要承受戴上假肚、增肥等形體的改變。我想她在片中的恐懼、疼痛、興奮,有很大程度都是自然反應。」同樣,在影片中的男性塑造,導演也掌握著一種平衡,並沒有刻意去貶低男性面臨責任的逃避心理,女主角的丈夫,在太太決定暫時回娘家修養的一段時間內,也經過了從心理上接受自己角色的轉變過程。有意思的是,結尾雖然是個happy ending,但導演並沒有賦予男女主角一個順其自然的婚宴。在導演的取捨上,生育與婚姻並非天然聯繫,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建構一段穩固的三人關係。
曾獲得法國凱撒獎提名的雷米貝桑松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一天劇組也沒跟過,大學主修物理。因為一直喜歡寫作,最早以編劇的身份出道。「我並不是一開始就想要做導演,只是,電影恰好是我創作故事的一個媒體。或許日後有別的更好玩的媒體形式,我去做了也說不定。」導演說。 ■文:梁小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