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成川笑指博士生身份有利有弊,不見得有特別優勢,故仍用心溫習資料。香港文匯報記者劉景熙 攝
——決賽採搶答形式 題目加深考反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劉景熙)由國家教育部港澳台辦公室、香港教育局及香港文匯報主辦的第一屆「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經過上月的複賽後,9支大中小學隊伍以及9名各組個人代表共45位同學,成功從400名入圍者中脫穎而出,晉身後日舉行的校際團體及學生個人決賽,決定最後冠亞季名次。決賽題目不但難度更高,決賽形式亦由筆試轉為現場問答及搶答,考驗同學即時反應,極具挑戰性。這班「準優勝」參賽者都表示,能夠「過五關、斬六將」晉身決賽已屬不易,當前更要學會放下,以「平常心」面對,按計劃如常溫習,務求調整至最佳狀態,盡顯「舉重若輕」的大將之風。
以「快」爭勝 「怎也要先按燈」
第一屆「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決賽將於後天下午,假香港柴灣青年廣場Y綜藝館舉行。其中大學組個人賽決賽中,出現「越級挑戰」戰況,就讀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副學士二年級的張雨賢,將會挑戰中文大學三年級生梁皓然及同校中文系博士生林成川。張雨賢坦言,雖然面對強敵,但亦有信心取勝,「計牌面,自己可能落後好多,但既然已入決賽,大家就平起平坐」。
她指自小已酷愛中國文學和歷史,高中至今一直修讀文科,憑平日修為成功打入決賽;目前要兼顧報讀大學銜接學位和兼職的她,直言備戰時間不多,每星期只有1小時至2小時溫習,主要閱讀少數民族、地理等資料,亦有向軍師請教「搶答要訣」:「怎也要先按燈,緊握主動權。」
高學歷伴壓力 操卷備戰
明年將博士畢業的林成川則表示,由於比賽題目都是日常研究的材料,非常熟悉,故題目難度不算高,但背負著「中文博士生」名銜的他,不諱言「有壓力」,「別人會認為,有好成績是應該的,輸了則說不過去」。
由內地來港升學前,林主要閱讀簡體字,比賽使用繁體字會否不利發揮?他笑稱自己「看港產武俠片及周星馳(電影)長大」,繁體字已「見慣見熟」,加上修讀文字學,故不存在困難。為備戰決賽,他操練大會發放的練習卷,又針對較陌生的天文學和農業作重點溫習。林希望今次贏得冠軍,用獎金買一部電腦送予將上大學的妹妹。
深具搶答經驗 強項歷史
梁皓然主修翻譯,平日喜愛閱讀歷史故事,尤其是《三國演義》和金庸小說,「歷史就像一個寶庫,供你不停發掘」。他自我分析指,自己強項在歷史朝代與人物,但詩詞、藝術及農業史則仍要加把勁。梁表示,現時正值新學期開始,學業較輕鬆,所以有更多時間準備比賽,每星期花最少7小時閱讀各方面書籍。就決賽形式由筆試轉成搶答,梁笑言,自己中學時曾參加同由教育局主辦的「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對搶答有相關經驗,不怕「輸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