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亞權 上海報道)中國經濟正面臨內外交困,歐美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中國企業長期靠加工貿易出口賺取貿易順差的盈利模式漸行漸遠,而內需不足、消費不旺,也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對此,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右圖)表示,突破當前的消費迷局必須借助金融改革。
孫立堅指出,要突破當前的消費迷局,必須從產品和消費兩方面同時著手。通過資金扶持,幫助企業自主創新,推出中國民眾喜歡的產品;同時大力發展消費金融,提升消費者的消費能力,為產品尋找出路。
孫立堅表示,如果說由於過去中國企業的產品多針對歐美客戶,對他們的喜好不太了解,只能採取「對方設計、中國加工」模式,那麼現在,面向內地市場的中國企業應該有了自主創新的用武之地。但現實是,當初政府預料中「船小好掉頭」的中小企業也缺乏創新的熱情,關鍵原因是人才匱乏、資金短缺。
打破金融壟斷 資金流出銀行
「中國現在並不缺資金,缺的是資金配置的能力。」孫立堅告訴記者,現在中國銀行業手中擁有大量的廉價儲蓄資金,但卻不會用來賺錢,這讓很多西方同業非常眼紅。他透露,當外資銀行進入內地欲開展相關業務受阻後,紛紛通過外交途徑施壓,給中央造成越來越大的壓力。盡快將銀行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中去,將是金融改革的重點之一。
他又表示,目前設計的路徑有兩條,一是促進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打破金融壟斷局面,緩解經濟發展中的資金短缺瓶頸;二是將銀行資金轉給有一定抗風險能力的民間資金租賃公司及小額擔保公司操作,或者讓銀行的資金直接進入資本市場,由資本市場將資源配置到優良企業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