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1992年鄧小平南巡,在深圳皇崗口岸深圳河大橋橋頭眺望香港。 資料圖片
中國今年將迎來政治交替的中共「十八大」。20年前,鄧小平的南巡講話,為當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定下基調,也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20年後,中國也同樣面臨領導人換屆,處於對未來五年乃至十年的重大方針、政策作出布局的重要時間節點。多位學者均認為,當前,中國的改革已再次走到十字路口,因為與舉世矚目的經濟改革成就相比,政治體制改革卻依然滯後,與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文化不相適應。中央當以此為契機,大幅度推進以實現「社會公正」為核心的政府改革,遏制權力腐敗、縮小社會的貧富分化,防止社會矛盾與問題的持續發酵,消解民眾的抱怨與不滿,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王玨 北京報道
「20年來中國走了一條漸進式的改革道路,但政治體制中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還沒有解決,同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廣大民眾的期望相比,政治改革的力度明顯不夠。」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對香港文匯報記者指出,目前,不僅改革開放前存在的許多重要問題,如權力集中、官僚主義、機構臃腫和家長制等依然嚴重存在,還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如權力腐敗、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其基本特徵仍然是:在權力結構中,過度集權仍是主要傾向。中國政治體制的這種狀況及其基本特徵,與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文化不相適應,面臨著來自經濟、社會和黨內民主的多重壓力與挑戰。
割斷官商利益輸送鏈條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也對本報記者表示,與20年前一樣,中國改革正面臨不少風險和干擾,而就當前而言,這些風險與干擾主要包括反對改革的保守勢力,結合權力、資本與資源的既得利益集團,以及一些極端的自由化思潮等。其中,既得利益集團包括以貪腐官員為代表的權貴利益群體,以壟斷企業為代表的壟斷利益群體,和以房地產、資源行業為代表的地產資源利益群體。這三大利益集團的形成,都與公權力沒有被嚴格制約以及制度設計中的漏洞有關。
汪玉凱提議,要破解既得利益集團,必須從改革公權力入手,包括果斷地從制度上割斷政府官員與商業活動的聯繫;啟動國有壟斷行業的改革,從制度上廢除為黨政官員輸送經濟利益的不合理鏈條;實行嚴格的官員財產申報和公示制度;實行廣泛的官員差額選任制度,給黨員、公民更多的選擇黨政重要官員的權利。
走向透明.選舉.監督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教研部教授竹立家亦認為,面向未來的政府改革,就是要繼續促使已有的改革議題進一步深化,並在社會實踐中、在制度安排上做到位。2012年是換屆年,中央應以此為契機,大幅度推進以實現「社會公正」為核心的政府改革,純潔公共權力,保持公共權力的「公共性」。
他稱,為了在制度安排上落實人民民主,深入推進政府改革,化解由於公共權力腐敗所引起的社會矛盾和問題,未來的政府改革必須在明確「社會公正」這一價值目標的前提下,按照循序漸進的思路,逐步在三個方面推進政治行政體制改革。
首先,繼續在各級各類公共機構推進「權力公開透明」改革,未來幾年,政府改革應把重點放到政府基本權力公開上,即政策制定過程公開、選人用人過程公開、公共財政與預算公開三個方面;其次,推進幹部制度民主化改革,讓人民群眾、普通黨員或其代表真正實現對幹部選任的民主化參與,成為幹部選任的基本尺度。只有這樣,權力才會按照人民的意願來行使,才不會腐敗,社會也才會穩定;第三,從制度上實現對公共權力的有效制約與監督,即實現有序的、規範的對權力的民主化制約。目前來看,這是難度較大的一項改革。
消解社會不滿實踐正義
竹立家認為,中國改革已經到了大力推進政治行政體制改革的新階段和關鍵時期,面向未來的政府改革,是一項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擴大人民群眾有效有序民主參與權力建設的改革。只有這樣,才能遏制權力腐敗,遏制社會的貧富分化,遏制社會矛盾與問題的持續發酵,消解人民群眾的抱怨與不滿,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