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去年在北京接見香港僑界社團聯會訪京團一行,並與陳有慶握手。
——香港僑界社團聯會創會會長 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陳有慶
今年80歲的陳有慶,絕非含著金鎖匙出生的富二代,小時候,更曾在家鄉潮陽與母親胼手胝足種過田,一邊還要唸書。陳有慶連任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的金融家族,廣為人知,書寫了一頁中國華人金融傳奇,而從父親那一代開始的三代陳家人,一直沒有忘記祖國,發財立品,他們報效家國,造福鄉梓的事跡,更令人津津樂道。
多年來,陳有慶每朝七時起床,保持做運動的習慣,一家人包括太太和兒媳等,出門上班前,準會集合在大宅健身房做至少半小時帶氧運動。「我10年前,還有和兒子一起打沙灘排球,現在年紀大,不能做劇烈運動,但每朝仍要舒活筋骨一下,否則,下午便覺得累了。」 說時,他顯得神采奕奕。
陳有慶是亞洲金融集團董事長,雖則集團日常運作已交給兒子和下屬打理,但仍舊每天上班,記者訪攝當日,他還有另一午餐會活動,聽取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對財政預算案的解說,可謂老當益壯。這位金融集團掌舵人、受人尊敬的華僑領袖,多年來,敬業樂群,發家之後,不忘回饋社會,有些人誤會他是含著金鎖匙出生的富二代,事實上,他一路走來絕非平坦。
一邊種田一邊唸書
「我在14歲之前,一直在家鄉潮陽一邊種田,一邊唸書,由於戰亂,我們無法回到泰國,與父分隔兩地,甚至給我們寄錢都無法收到,家裡只有一畝田,故不得不幫忙母親下田,母子在老家過了一段頗為艱難的日子。」
陳有慶父親是著名的泰國僑商陳弼臣,是泰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盤谷銀行創辦人,該行更曾是全球五大最賺錢銀行之一,因父親堅持大兒子必須在中國出生,故1932年,原在泰國的母親,便坐船漂泊十幾天,回到廣東老家潮陽,剛到汕頭,陳有慶出生了,也圓了陳弼臣的心願。
抗戰勝利後,1946年陳弼臣把14歲的陳有慶接到香港,他先後就讀九龍華仁書院和港島嶺英中學,四年後,回到泰國,一家團聚,父親為栽培他接管家族生意,安排陳有慶白天在下屬的亞洲信託學習點鈔、發存票、入賬等從低做起,晚上則進修會計、金融等課程。
1953年,新婚不久,他即偕同妻子奉父之命到美國紐約,白天在銀行工作,晚上到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兩年後,年僅23歲的陳有慶,再奉父親之命,到香港汕頭商業銀行(亞洲金融集團前身)開拓海外業務,並經營泰國大米出口香港生意,從此,闖蕩商界,開始在港逾半世紀金融事業。
「香港鋪墊了我服務社群的道路,也是香港連結了我與祖國的情懷。」陳有慶由衷地說。
亞洲僑商建基香港
陳有慶和很多在香港拚事業的企業家一樣,嚐盡甜酸苦辣。早於1946年,陳弼臣就入股香港汕頭商業銀行(1995年易名為亞洲商業銀行);50年代,香港初現經濟活力,亞洲許多僑商漸將目光投向這個充滿機遇又帶點風險的地方,陳弼臣是其中一位。
以泰國盤谷銀行創辦人的眼光和經驗,他於1959年來港,與張明添、曹耀、黃錫彬、洪祥佩、蔡章閣、黃克立、馬澤民、陳漢華、馬錦燦、吳祥川、劉奇喆和大仔陳有慶等,創辦亞洲保險(現為亞洲金融集團屬下機構)。在那個年頭,保險、銀行等都由外資公司把持,華資很少。
「銀行貸款對我們這些小公司來說,難上加難,開始階段只有默默耕耘,在華人的網絡逐步尋找突破和立足點,一點一滴地做起,由小到大不斷積累。」亞洲保險經幾十年發展,漸次成為香港一般保險市場前列。2006年陳有慶決定將亞洲金融集團旗下的亞洲商業銀行放盤出售,最終以接近2.5倍賬面值的高價(45.8億港元)出售予馬來西亞大眾集團,所得資金大部分投放到集團旗下的亞洲保險及其他投資項目。另方面,亞洲金融集團也已在90年代於香港成功上市,業務除金融保險外,在退休金管理、房地產、醫療等方面都有所拓展。
擔社企責任助弱勢
陳有慶表示,隨著時代變遷,在營商的同時,他所服務的亞洲金融集團也在與時並進。集團管理層不僅做好傳統業務,也愈來愈注重承擔社會責任,在環保、節能、扶助弱勢社群、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
談到祖國未來發展,陳有慶指出,新中國成立不過60多年,但變化可用天翻地覆形容,在人類發展史上,僅用了60多年,一個13億人口國家發生的變化之大,絕對是奇跡,這不僅是中華民族振興的顯著表現,也是中國對世界的一個重大貢獻。
陳有慶說,幾十年來,一直與香港和祖國風雨同步,親身體驗歷史的變遷與進步,最難忘的是1984年12月19日作為觀禮團成員,出席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儀式,見證中華民族一個非常時刻;還有1997年7月1日,見證香港回歸祖國,這一幕一幕,今天講起來,像故事,像電影。「對像我們一樣的多代華僑來說,那一刻是實實在在回家的感覺,很興奮很溫馨,也很有一種濃濃的自豪感。」
「世界經濟增長趨勢正向東方轉移,特別是中國,正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自2006年起,中國的外匯儲蓄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一,中國在國際事務上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近期有關抵禦國際金融危機、重整世界經濟格局等相關議題上,增加了難得的話語權,這是以前不敢想像的事情啊!」陳有慶有感而發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