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羅敬文)港府昨日起實時發布全港14個地方的微細懸浮粒子(又稱PM2.5)每小時濃度水平,其中銅鑼灣路邊監測站錄得每立方米高達40.9微克微細懸浮粒子,符合建議的新空氣質素指標,但卻超出25微克的世衛標準。有環保團體表示,港府提出的新標準太寬鬆,應收緊標準保障港人健康。
環保署自1999年起在荃灣、東涌和塔門一般監測站,以及中環路邊監測站監察微細懸浮粒子,其後於2005年在元朗新增一般監測站,發現本港微細懸浮粒子水平下降,從2005年每立方米42微克,減至去年35微克。隨著新空氣質素指標於2014年實施,環保署已完成測試新監測儀,並於環保署網頁實時發布有關資訊。
3監測站微超世衛標準
截至昨日下午6時,銅鑼灣路邊監測站錄得每立方米介乎15.2微克至40.9微克;中環路邊監測站錄得介乎14微克至34.1微克;旺角路邊監測站錄得介乎9.5微克至35.2微克。以過去24小時75微克新指標評估,微細懸浮粒子水平未有超標,但參照世衛25微克上限,上述3個監測站分別錄得32.6微克、28.9微克及27.3微克的平均值,輕微超標。地球之友高級環境事務主任蔡家民表示,現有標準太寬鬆,港府應收緊指標,並採取更多改善空氣質素措施。他稱,微細懸浮粒子直徑只有25微米,人類呼吸過濾系統無法完全阻隔,可直接進入肺泡,除引發哮喘和心血管疾病,更可致癌及導致死亡,若把標準收緊10微克,有研究指人均壽命便可增加平均壽命223天。
「健康空氣行動」歡迎環保署實時公布微細懸浮粒子的水平,但認為全港只有14個空氣監測站並不足夠,不少監測站都設於樓宇高層,而南區、黃大仙區、九龍城區、北區、西貢區、屯門區更未有監測站,未能確實反映市民吸入微細懸浮粒子污染物的情況,居民難以作出相應措施,促請政府增設地面監測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