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正面臨墜入「軍備競賽」怪圈危險。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的最新研究報告再次加重了人們的憂慮。重溫百年歷史,我們可以洞悉「軍備競賽」帶來的惡果。一戰結束後,為洗雪「凡爾賽和約」之恥,納粹德國開始了「要大炮不要黃油」的軍國主義政策,德英集團亦針鋒相對,加大了擴軍備戰步伐: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成立北約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展開常規武器和核軍備競賽,世人開始生活在以摧毀對方幾千次的核打擊能力的「核恐怖」陰影之下。
軍事競賽不但嚴重損害了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更給當事國帶來災難性後果。蘇聯將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投入擴軍備戰,國民經濟的軍工化成為蘇聯解體的一大誘因。美國亦無法獨善其身,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若干場中東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和於今的阿富汗戰爭,幾乎每十年八年就發動一場的戰爭令其元氣大傷,如今不得不為維持其「世界領袖」地位而一愁莫展。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格局正發生歷史性變化,世界經濟政治重心正東移亞洲,亞洲正在改變盎格魯—撤克遜人統治世界數百年的地緣政治版圖。但是,這遠遠不是亞洲歡笑的時候,亞洲面臨的挑戰異常嚴峻。可以說,亞洲是保留著「冷戰」最多遺產的地區:朝鮮半島南北雙方仍處於戰爭狀態;朝核問題前景並不樂觀;台灣與中國大陸仍處於分裂狀態;日本與中國、俄羅斯和韓國之間存在嚴重領土糾紛;南中國海沿岸各國圍繞主權和領海的爭端有激化趨勢;中印領土之爭何時解決仍是未知數。所有這些都刺激著亞洲地區軍備競賽的急劇升溫,亦給美國等域外大國渾水摸魚、從中漁利提供了口實。
歷史告訴人們,軍備競賽只能導致流血和戰爭。邱吉爾有句名言:「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人類世界從未有過和平,有的只是短暫而不穩定的戰爭的間歇。」可以斷言,倘若亞洲各國政治家無法用智慧和能力跳出「軍備競賽」怪圈,任由矛盾和爭端發展下去,所謂「亞洲世紀」也只是個美麗的神話而已! ■尹樹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