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州紀錄片節上,一位國外導演與國內紀錄片人接洽。
記者在採訪中,幾乎會問每一個紀錄片人,產業鏈要從何處著手。在上篇裡,提到上海紀實頻道副總監干超的觀點。他認為,要首先建立一個行業標準。不管是本體還是銷售。但從運營網絡上來說,如何銷售、布點,國內還沒有經驗。而交易、價格體系、管控都沒有一個標準,這也讓紀錄片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上海紀實頻道副總監干超說,產業鏈要從標準開始看,而標準的建立應該是產業遊戲裡從最先發端的、最強的一方來制定,遲早會有一方跳出來,引導紀錄片往一個方向發展。
這一個觀點為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教授認同,他們也已經開始在做這件事情。2011年7月份,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了中國紀錄片綜合評估系統,為業界提供較為學術性評估標準和評測體系。
央視評價體系值得借鑒
央視紀錄頻道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對此這樣評價:紀錄片綜合評估系統對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的紀錄片選題評價體系和節目完成體系有借鑒意義。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製作的常規節目成本價格是每小時7萬-15萬元,在此基礎上,紀錄片頻道會通過主客觀兩方面指標進行考量,以決定追加給製作單位的金額。她建議評估系統的終端應該是多向,例如分別建立買片人和創作者的數據庫,建立不同類型的紀錄片評估系統。
何蘇六希望國內紀錄片業能出現一個具有示範性的項目,引發社會與媒體的關注。也希望國家可以做出政策性的傾斜,拿出轉向基金,提供傳播平台,打造這樣一個項目。何蘇六作為中國傳媒大學的教授,也致力於培養紀錄片人才。他也希望總局給予政策支持,集中培養一些具有創作專業知識的國際化紀錄片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