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李小良教授邀約出席三月十九日晚舉行的嶺南大學藝術節開幕節目。當晚上演上海崑劇團擔綱的《牡丹亭》,由兩位青年演員翁佳慧、袁佳飾演柳夢梅和杜麗娘。翁、袁兩位扮相俊美,聲色俱全,假以時日,可成大器。
崑曲是發源於十四、十五世紀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元代末年,「南戲」傳到崑山地區後,與當地的民間曲調互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當地特色的聲腔,在音樂家顧堅推動下,有長足的發展。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輔繼承古來「以文化樂」的傳統,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使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明嘉靖到清乾隆年間,前後兩百多年為崑曲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此後花部興起,以崑劇為代表的雅部逐漸退出舞台。直至一九五六年,浙江崑蘇劇團根據傳奇《雙熊夢》改編的《十五貫》登台,受總理周恩來高度肯定,從那時起,各地陸續成立的崑劇團,形成了崑曲舞台的大致格局。當時人引用周總理的發言,形容為「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二零零一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至於演出的劇目《牡丹亭》,原名《還魂記》,又名《杜麗娘慕色還魂記》,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描寫了大家閨秀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的生死之戀,與《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並稱為「玉茗堂四夢」。
嶺南大學以崑劇《牡丹亭》作為藝術節開幕節目,讓同學有機會欣賞中國戲曲藝術的經典,用意至深。因為大學生畢業後,不乏選擇教師工作者,由他們傳播戲曲藝術,可以收以一傳百的效益。前「粵劇發展諮詢會」主席周振基在位時,便曾邀約大專院校的代表,商議如何在校內推廣粵劇藝術,便是希望大專院校的畢業生若到中、小學教書,能承擔向學生傳播粵劇藝術的重責。可惜,粵劇的學術研究工作不足,不像京劇和崑劇,有不少研究成果供參考,所以在大專推廣粵劇,倍感吃力。■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