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愈剪愈精彩 李云俠的紙上人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3-31]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她的作品主題豐富,意趣十足。

 在科技泛濫的年代,甚麼都可以靠電腦技術輸出,傳統的手工藝在機械大量生產下,似乎失去其獨有的價值。很多人慨嘆中國的民間工藝慢慢沒落,栩栩如生的手工藝術隨著時間漸漸褪色,那些家傳的技藝也找不到人繼續繼承下去──剪紙藝術也不例外。李云俠以巧手剪出喜氣洋洋的紙藝品,是中國碩果僅存的剪紙大師。她接待過美國總統尼克松,在鄧小平、朱鎔基、錢其琛等國家領導人面前示範剪紙,連科學家楊振寧也是她的「粉絲」,她用一雙巧手剪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她說:「剪紙最神奇之處便是賦予物件生命力,每個人剪出來的圖案都不一樣。」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攝:劉國權 圖:李云俠提供

 李云俠六歲開始剪紙,剪了三十多年,從一開始在大學裡舉辦展覽到2010年被邀請到法國羅浮宮公開剪紙,她拿起剪刀,雙手在紙上遊走,精湛的技術不僅感動國人,更震懾了無數的外國人,他們大呼不可思議。「因為外國人一直覺得這些東西都是機械做出來的,所以看到我的示範以後都覺得很神奇。」

剪出母女情

 她很謙虛,提到剪紙的時候神采飛揚,說剪紙可以多漂亮,說普通人一下子就學會了。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她對剪紙的情感,或許這已經不只是單純的喜歡,她的生命已與剪紙環環相扣。

 幾十年來,她與紙張建立了很深厚的情感。「紙張看起來很普通,也不值錢,但剪紙就像變魔術一樣,將死氣沉沉的紙張變得很有生命力。」在我們眼中很特別的技藝,對李云俠來說其實很平常,因為她生於一個剪紙家族,祖母王煥、母親楊妙芹都擅長剪紙、繡花等技藝,她們從小便教導李云俠剪紙,她笑說:「那個年代,女孩子如果不會剪不會繡,將來會嫁不出去。」

 在她心中,母親才是真正的剪紙大師,母女倆在05年一起合辦展覽。「母親因為風濕病,拿不到筷子、拿不起剪刀,許多年沒有剪紙了。那時我便鼓勵母親,跟她說再試試吧,或許剪著剪著便會忘記悲傷。」她說母親才是藝術家,希望大家關注母親,讓母親覺得自己還有價值。那次的展覽很成功,透過剪紙將兩代人的情感連結起來,也讓母親重新拿起剪刀,每天都剪到凌晨兩三點才睡。

 剪紙剪得多,也會剪出功架。雖然母親因為風濕而放下剪刀一段日子,但李云俠覺得功力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只要有心,隨心所欲便可以剪出東西來。看著她的手,有些地方已經起繭了,手掌開始僵硬,不再靈活了,但她依然樂觀,從沒想過放棄。

迷人的剪紙藝術

 李云俠不單止在內地、香港舉辦展覽,她更將這個藝術帶到歐洲,讓外國人感受最地道的中國文化。受邀前往法國羅浮宮是她最傲驕的時刻,她將外國人的激動、賞識放在心中,堅定了傳揚紙藝的決心。「那邊的藝術家一開始很冷淡,並不覺得有甚麼了不起,當我拿起剪刀開始剪,他們看到我沒有畫草稿,一下子便剪出小雞、小鳥。」很多人跑來看她示範剪紙,有一個連續五、六年在羅浮宮展覽的畫家跟她說,這是他第一次看到有人在羅浮宮展示剪紙藝術,也有人一直問她為甚麼會以「人類的起源」作為剪紙的主題,更有熱心的人幫她將剪紙的理念翻譯給外國人聽,那次展覽可謂好評如潮。

 剪啊剪,不知不覺時間便在剪刀的縫隙中流逝,以為剪紙很單調,不是福祿壽等喜氣洋洋的字眼,便是龍、鳳等吉祥圖案,但李云俠總是有不一樣的想法。她腦中有很多畫面,想法也很多元,像「人類的起源」這個主題便是受故事書啟發而成的。「關於人類的源頭一直有很多說法,我希望用剪紙的手法表達人類生老病死的過程,或表現人們一代傳一代的歷程,將『人來自於自然,回歸於自然』的命題呈現給觀眾看。」綜觀李云俠的作品,不難發現她有時很嚴肅地透過剪紙去表達其對生命的看法,有時又很幽默地展現人與動物之間的意趣,甚至用剪紙去嘲諷世情。圓潤豐滿的圖案、精湛的刀法、專注的神態,配上剪刀「嚓嚓」的聲音,外國人看到了中國紙藝的魅力,也感受到藝術家濃郁的情懷。

過程才是最重要

 好像李云俠一樣,把剪紙當成一個職業來發展的人,在內地可謂少之又少。她放棄了大學所學的專業、放棄了原本的工作,將所有時間、精力都放在剪紙上,曾經被人質疑「剪紙能當飯吃嗎」,她可曾後悔自己選擇的道路?

 「這個藝術快要失傳了,做的人愈來愈少,用激光技術每天可以生產一萬張,刀刻每一次也可以刻個五十張,機械取代了一切,剪紙還有靈魂嗎?它的價值在哪裡?」剪紙就像寫文章、畫畫一樣,李云俠只是將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剪紙的手法表達出來。「在剪紙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抒發自己的情感,小孩子可以訓練他們的耐性,老人家可以啟發思維,年輕人則可以解壓,這些一旦機械化,剪紙便只是一個工藝品,沒有多大的藝術的價值。」

 李云俠直言,她喜歡這個藝術,這是她終生的堅持。「賺不賺到錢並不重要,好是一餐,不好也是一餐,重要的是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藝術是生活的累積

 要剪得漂亮、剪得有靈魂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我們未必能夠像她一樣,與剪刀作伴幾十年,但她卻鼓勵大家將之當成一種興趣,去傾訴自己的情感,去抒發喜怒哀樂。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累積了不同的生活經驗,大家對於共鳴也有不同的理解,拋開這些個人的思緒,她教我們從幾方面去判斷何謂「好的作品」。「構圖、內涵、線條是作品的構成元素,如果當中涉及人的話,看他的眼神、動作是否有靈魂,如果是植物或動物的話,要留意其表達手法是否生動,剪紙藝術也是有標準的。」

 技術以外,作品能否打動人、能否打開你的心扉也是一個關鍵。「母親有一個作品,是一個婆婆在教訓媳婦,她以前有過類似的經歷,便用剪紙將這些記錄下來。我知道母親嫁給父親的時候沒有坐花轎,為甚麼我要剪抬花轎的畫面?因為這是母親的遺憾,我用剪紙將之表達出來,像《老鼠嫁女》這個作品就是為了反映母親當時的生活而衍生的。」或許我們不能夠一眼看出藝術品背後的故事,但在紙裡,我們的確可以感受到創作者的情緒,了解他們的生活、經歷。李云俠說,耳濡目染是攀登剪紙巔峰的唯一路徑,看得多練得多可以熟能生巧,即使不畫草圖、不看著紙張,也能剪出漂亮的藝術品。

讓沙漠開花結果

 留在香港十年,她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她比普通人活得精彩,她將藝術推向另一個高峰,這個地方有很多可能性。「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我希望這個沙漠能夠開花結果,相比起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的大街小巷現在多了一點藝術的元素,在新年、聖誕節的時候,起碼也看得到剪紙的蹤影。」她曾經將學生的創作帶去內地展覽,那邊的教授大讚作品樸實大方、多元化。「內地的剪紙品比較傳統、死板,而我們的剪紙融合東西方元素,十分大膽,手法比較大氣,人家不敢做的,我們都做出來了,所以他們都覺得我們的作品很有創意。」

 其實剪紙比起其他藝術創作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大多數的產品都可以融入剪紙的元素,如衣服、圍巾,甚至沙發都可以添加剪紙效果。「剪紙藝術可以用來欣賞,也可以很實用。」

 藝術無國界,尤其中國的手工藝往往洋溢著豐富的情感,表達一種普世的價值觀,即使對剪紙不甚了解,也不妨礙大家去解讀作品。李云俠一直說:「任何人也可以做得到。」她希望更多人感受到剪紙的魅力,將剪紙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因為藝術無價,手工製品的心意永遠都不能被取代。

 她說,剪紙在不同年代也有不同的味道,而她的剪紙滲入了香港的味道,讓這個沙漠多了一點色彩。

相關新聞
文化名人面對面:黃豆豆以舞蹈述說人生 (圖)
名.飲食:揀活鮑 別「堐情v (圖)
愈剪愈精彩 李云俠的紙上人生 (圖)
李云俠小檔案 (圖)
作品簡介 (圖)
《懶貓失油》 (圖)
《母乳》 (圖)
《牧童飛思》 (圖)
《老鼠嫁女》 (圖)
熱心推廣剪紙文化 (圖)
在香港大專院校擔任導師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