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談社會「大和解」
文平理
推動社會「大和解」,首先要彌合建制派之間因激烈的選舉競爭而產生的嫌隙,實現建制派的大團結。建制派大團結,有兩個問題最具指標意義:一是新特首組班,能否任人唯才,注重吸納「唐營」中德才兼備的精英;二是新特首能否注意吸納唐英年政綱的內容,包容兼顧包括工商界在內的各界別利益。顯然,推動建制派大團結,新特首梁振英掌握最大的主導權,責無旁貸;而新特首與「唐營」之間的良性互動又至為關鍵,包括「唐營」在內的各方政治力量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唐營」人士應主動發揚己之所長,與新特首和衷共濟,協力治港,真正實現只有一個「香港營」的目標。
新特首組班應招攬「唐營」人士
兩位建制派候選人的競爭,無論如何激烈,仍然是屬於愛國愛港陣營內部的競爭。兩位建制派候選人及競選團隊,沒有根本的政治矛盾和利益衝突,沒有理由分裂成為勢不兩立的陣營,兩個陣營大可「一笑泯恩仇」。而且,唐英年的競選班底,涉及社會各界的精英,既有商界人士,也有熟悉政府運作的前高官,匯聚本港的精英階層。從他們中吸納部分人士進入新一屆政府的管治團隊,對於加強政府施政,廣納各方意見,處理各種深層次問題都有積極作用。若新特首組班沒有這些社會精英參加,不僅是香港的損失,也不利於建制派的大團結。
因此,新特首要彌合建制派的嫌隙,在組班時應以愛國愛港、用人唯才為原則,特別要重視吸納「唐營」的人才加入新政府,既可顯示新特首團結所有建制派的胸懷,也有利新一屆政府施政。有意見認為,「唐營」工商界人才濟濟,此為「梁營」所不及,梁振英應盡快與「唐營」工商界人士密切溝通,就治港的一些重大理念和政策請教工商界人士,以避免未來治港藍圖出現不足和遺憾之處。
古人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唯有像江海一樣具有包容萬象的容量,才能彌合選舉分歧與嫌隙,促進建制派大團結,聚合愛國愛港治港力量。若梁振英能羅致「唐營」的一些精英人士加入下屆政府治港班子,一方面對於消除梁振英與部分工商界人士之間的隔膜,建立相互間的良好關係,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唐營」工商界人士愛國愛港,對國情熟悉、又有從商經驗,梁振英能羅致「唐營」人才,對於下屆政府提升管治水平和施政能力,也大有裨益。
用人之道關乎社會禍福
中華民族的人才觀,集中體現在儒家「論才必以德為先」的觀點上。儒家認為,德是才的基礎,才是德的表現。有德則才顯,有才則德著,無德則才虛,無才則德貧。德和才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儒家人才觀把人才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有德有才,這是棟樑之才,應該重用;第二類是有德無才,可以小用或不用;第三類是有才無德,此類人如果做起危害社會的事來禍害極大,絕不能用。建制派大團結,不等於要去吸納那些有才無德的政客。這些人做起危害社會的事來禍害極大。不能排除這類人趁愛國愛港陣營呼籲社會「大和解」之機,冒用「唐營」人士名義進行鑽營,以遺禍新特首和未來的治港班子。對此,建制派必須有所警惕。
用人之道關乎社會的禍福。宋代楊萬里指出:「陳平背楚歸漢,終為漢用;侯景背魏歸梁,終不為梁之福。」劉邦任賢得陳平而漢興,但南朝梁武帝蕭衍統重用東魏降將侯景,導致「侯景之亂」,梁武帝自己也被活活餓死,亂事更對中國南方社會生產造成極大破壞,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南史.侯景傳》)。《資治通鑒》也說:「兇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董而為賊;劉牢反王恭以歸晉,還背晉以構妖。」兇人之性能否改變雖不可絕對化,但任用惡人,往往後果嚴重,卻是歷史反覆印證的基本規律。
新特首應充分汲取「唐營」政綱優點
新特首在施政上必須體現包容兼顧原則,充分參考及汲取「唐營」的政綱,從中取長補短,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政綱。梁振英的政綱對香港未來發展見解較為全面、獨到、深刻,切中了問題核心,有利於香港長遠全面發展。但也要看到,任何政綱都不可能在每一個範疇都有獨到見解,必須不時借鑑他人有啟發性的建議,進一步完善政綱。
今屆特首選舉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比拚政綱,兩名候選人的政綱各有特點,各有千秋,大可互相吸納補充。例如,在房屋政策上,兩名候選人都認同要增建公屋及興建居屋,但在具體數量及速度上各有不同,而各自都有提出一些支援青年住屋的政策,這些都可互相參詳。而且,「唐營」人士以工商界、金融界為主,在財金、經濟等政策上有不少真知灼見。加上「唐營」人士長年從事有關行業,對行業的情況及不足都了如指掌,所提出的建議也更有針對性及可行性。
梁振英應盡早與「唐營」的工商金融界的支持者會面,在未來的施政上聽取其意見,既可以使新特首的政綱及施政藍圖更加完備,也顯示新特首積極回應「唐營」人士的訴求。新特首吸收「唐營」的政綱,展現推動大團結的誠意,有利於建制派攜手搞好香港的經濟民生建設,共同為700萬人謀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