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藝粹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過去與將來的相互滲透——秦沖與他的《Interplay》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24]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秦沖水墨紙本作品

 現居柏林與北京兩地從事創作的當代藝術家秦沖,即將帶領他的大型裝置作品「過去——將來」與個人藝術作品展《Interplay》前來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 12)。兩部分作品所呈現的,是分別從橫向與縱向為觀眾帶來的視覺衝擊。「過去——將來」誕生於十年前,而這件曾在不同地區展出的聞名遐邇的裝置,今次在Art HK上,會以紙與火這兩種傳統媒介,再度迸發出怎樣的精彩?另一部分《Interplay》個展,則是一組宏大而抽象的當代水墨紙本巨作,作品傳達出了秦沖既忠於中國傳統文化,又能結合個人的西方經驗,在傳統之基礎上繼續探索中國當代水墨藝術發展的無限可能性。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世界畫廊提供

 已是第三次來港的秦沖今次帶來香港的作品非常之多,不但有專為Art HK帶來的大件現場裝置,也有「小件」的可以在平面上慢慢欣賞的水墨長卷。水墨個展《Interplay》名字本意是「相互影響」,關於這種影響的思考,對秦沖而言,可以追溯到新中國剛成立之初,他在學校所接受到的藝術教育。當時對西方藝術的引進介紹,主要以前蘇聯為主,且是根據當時社會需要有所選擇的介紹,因而解讀中的誤差顯然存在。而這便帶出了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近幾年乃至近幾十年,西方當代藝術對中國創作者而言,是否一直都有誤會?

 秦沖記憶中的那些西方名畫,在課堂上是被簡單處理,而在他的記憶中也格外模糊,似乎他所接收到的西方藝術品訊息,大多是脫離了其背後時代背景之對照的孤立存在。故而當多年之後他自己開始從事創作時,便發現西方文化對當代中國文化所產生之影響,許多的解讀仍然錯位。「所以我們看到的中國當代藝術,很多只是表象、表面上的東西。」在改革開放,西方思潮大量湧入之後,人們大多以為時代不一樣了,我們改變了很多,但實質上,秦沖認為,包括他所受的教育、根深蒂固的習慣,都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骨子裡不滅的習以為常——無論是走路行事、言談舉止,改變的只是些表象,但核心裡,自己文化的樣式並未有多少變化。

 中國當代藝術家形形色色,其中有些創作方式是用符號式的方法做延伸,那是很典型受西方影響的思路,但秦沖不屬於那類藝術家,他認為:「任何一種文化,都該在自己的傳統之下創新。因為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正源於傳統精髓。」不該將屬於自己的資源完全拋開,去接受外面的世界。

 雖然在歐洲最為活躍的當代藝術中心柏林居住了六、七年並完成了大量作品,但當某次秦沖在歐洲參加研討會時,一位德國漢學家問他:「你這些作品中,東方的語言很重。那麼你在創作時,是用中文還是德文去思考的?」秦沖當即反問:「那你在研究漢學時,你的內心世界是首選中文還是德文思考?」漢學家的回答是德文,而秦沖的回答也不言而喻。他用自己的母語去思考自身文化思路下的創作,西方的開放性對他來說只是可供選擇的路徑之一,但他的選擇本身,絕不盲目。

過去與未來都是虛的

 秦沖亮相今年Art HK 12的大型裝置作品,無疑也是他此行最具話題性的一場現場創作。名為「過去——將來」的這件裝置,是他於2003-2004年間用燃燒過的宣紙創作完成的,但每在一個不同的地方展出,效果都不相同。整件作品是由頂部被燒過的宣紙筒一個個以不規則的形式排列組合而成,不同大小的圓柱體象徵著時間軸與將來,而剩下的灰燼則代表著過去。作品背後所表達的,是破壞和重建、死亡與重生、過去的時間與未來的時間。

 他說他賦予了日常生活很重的情感在其中,燒紙本身就是一種很中國式的重要紀念方式,而紙的輕盈柔軟,使得宣紙筒上被燒過的部分會自然落下,灰燼落在現場——人類過去的歷史,也是這樣自然而然落下。未燒完的部分則成為觀感奇妙的自然景觀。最初在柏林一個歷史悠久的水塔中進行這場裝置展出時,秦沖事先並未告訴策展人,觀眾也是這作品的一部分——紙灰落在地上後,會被觀眾的鞋子踩踏,自然而然帶進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展示空間,甚至帶進整個場地的所有公共空間中,直到公眾切身如他所料參與進了這件「過去——將來」,大家才恍然大悟,他想表達的,是此時此刻最為重要——過去與未來都是虛地,就像惟有活在當下最重要,而生與死都是虛妄的無解命題。

 但在秦沖眼中,過去與未來又誠然具有關聯,如果沒有過去的沉澱,便根本談不上所謂未來。而他也發現,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當代藝術家正在慢慢回歸,進而漸漸開始考慮其自身的問題,儘管可能只是考慮,而尚未有所行動,但改變終究會隨時間發生。就彷彿「過去——將來」這件展出了十年仍然不衰、且可以不斷進行重新解讀的作品,在柏林水塔、在香港藝術博覽會、又或是在廢墟中呈現,意義完全不同。誠然,哪怕是畢卡索的經典作品,展出了這麼多年,如今再度觀賞,仍舊會發現全新的角度去理解。

 這便是藝術作品自身的規律。而無論如何,秦沖更相信,中國當代藝術會慢慢順應規律,變得更為有序。

相關新聞
過去與將來的相互滲透——秦沖與他的《Interplay》 (2012-04-24) (圖)
《Interplay》——秦沖個人藝術作品展 (2012-04-24) (圖)
秦沖大型藝術裝置「過去——將來」 (2012-04-24) (圖)
秦沖水墨紙本作品 (2012-04-24) (圖)
創作對談:從樹木之於人的思考 (2012-04-24) (圖)
「港澳雙拼藝術展」 (2012-04-24) (圖)
鄭志達作品 (2012-04-24) (圖)
視覺推介:馬瓊珠《數字靜止》 (2012-04-24) (圖)
視覺推介:張海書法藝術館擴建竣工 八大展覽聯袂推出 (2012-04-24)
西九將至 藝術行政知多點 (2012-04-20) (圖)
圓熟的大師和國家大劇院的實驗作 (2012-04-20)
用「民族風」畫出民族風格的姚殿科 (2012-04-17) (圖)
姚殿科作品《苗族女郎》 (2012-04-17) (圖)
姚殿科作品《頂牛》 (2012-04-17) (圖)
姚殿科作品《出診》 (2012-04-17) (圖)
姚殿科作品《冬運》 (2012-04-17) (圖)
姚殿科作品《牧童短笛》 (2012-04-17) (圖)
姚殿科作品《苗娃》 (2012-04-17) (圖)
創作對談:為了甚麼而藝術? (2012-04-17) (圖)
曾志威作品 (2012-04-17)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藝粹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