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譚兆民。尉瑋 攝
西九文化區二○一五年將開始分階段完成各項設施,歷時多年,西九的整體藍圖終於即將展開。對於藝術行政人員來說,巨大的機遇正在來臨。在香港,想要進修藝術行政,比較熱門的課程,有中文大學的「文化管理」課程,還有香港大學與英國著名的「Clore領袖培訓計劃」合作舉辦的「文化領航學程」。早前,西九管理局向四位「文化領航學程」學員頒發了獎學金。記者專訪其中兩位——香港管弦樂團市場推廣總監譚兆民與香港演藝學院拓展總監石慧如,與他們聊聊藝術行政這回事。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以拓展觀眾為己任
因為父親做生意,譚兆民(Paul)入讀大學時似乎順理成章地選擇了經濟科,可是坐到課堂上,看著黑板上無限「延綿」的XYZ,他「感覺好像有讀寫障礙」,完全摸不著頭腦。因為熱愛音樂,Paul決定中途轉系,修讀了鋼琴演奏的學位。他的夢想本是成為成功的獨奏音樂家,但那需要極大的天才與運氣。畢業時,意識到成為獨奏家的路途漫漫,他把精力轉移到舞台幕後,報讀了MBA,主修藝術行政,副修市場行銷。這一轉折,為他打開另一扇窗,來到今日,他已是入行超過十年的資深藝術行政人員,陪伴香港最大的管弦樂團走過豐富多彩的歲月。
如此說來,Paul可算是全面發展,既有專業的音樂學位背景,又熟習市場推廣的成功法則。他卻說,想要從事藝術行政,並不一定需要藝術學位的打底,最重要的,其實是熱誠。「就像我現在請人,不一定要求他讀過音樂,如果他對這個行業有興趣,也對該領域有一種理解與尊重,我覺得已經足夠。」Paul說,「音樂上的資料可以慢慢學,有興趣才會去探索更多。坦白說,這行的人工可能比外面低,但付出的辛勞代價不比外面的商業機構少,你需要很大的熱情才能挨下去。我自己做這行十年,覺得做藝術管理最重要是有熱誠。」
在香港從事文化工作,向來辛苦。能夠保住心中的一團火一直往下走,靠的是那種無可取代、獨一無二的成就感與一種近乎西西弗斯的使命感。而這,也正是藝術行政與其他商業機構中行政營銷工作的不同之處。「任何一個商營機構,盈利都是公司一個很重要的生存原則,如果你在H&M、麥當勞或是星巴克,發現某種口味的商品好賣,就會生產多些賣多些。對於商營機構來說,顧客的口味是很重要的,生意也正跟著這個走,但是我們這個行業不一樣,我們有一個更高的理念。比如古典音樂,賺錢大概不是我們最大的推動力,最大的推動力是把這個藝術形式推到最多的觀眾面前。」這種推廣不一定會賺錢,中間需要下很多的功夫,用免費音樂會等形式來接觸更多的觀眾。但對於一個表演團體來說,所要平衡的不只是金錢收益或者觀眾的口味,而是要作「領航者」的角色,把觀眾的口味培養出來,甚至吸引、教育觀眾嘗試許多新的口味。「就像我們近年開始推一些新音樂,一些Avant-garde音樂,這個一定要推,每次做,就推多少少,觀眾的口味就是這樣被推出來。其實,真正一拿出來就好賣的曲目是很有限的,莫扎特、貝多芬,最多加上一些舒伯特或巴哈,但你不可能每個禮拜都做這些,所以我們的目標是把這個圈圈擴大,慢慢建立觀眾,也橫跨不同的觀賞人群。」
向公眾介紹「未來之星」
與Paul不同,石慧如(Winnie)沒有專業藝術背景,她由2004年才開始進入藝術行政的行業,沒想到工作的過程反過來令她變成了藝術達人。2004年前,Winnie主要為NGO組織及社會福利組織工作,對籌款有豐富經驗。因為舊老闆陳達文的建議,她加入香港管弦樂團做商業及市場拓展方面的工作。自言雖喜歡音樂但只懂皮毛的她一下進入一個專業樂團,一邊做一邊學,離開港樂加盟香港演藝學院(APA)時,她已是不折不扣的古典樂迷。現任職演藝學院拓展總監的她,正面臨更多的挑戰,戲劇、音樂、舞蹈,甚至幕後的「台燈聲」,學院不同的科目範疇為她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令她體驗更多元化的「學習機會」。
對Winnie來說,任職港樂絕對是刺激好玩的工作經歷,「整個樂團和那些表演,已經是一個又靚又正的產品,從市場的角度來說,這個東西很棒,只不過沒有人去和商業機構介紹它有多好。」她上任時,正逢迪華特來港擔任港樂藝術總監,「他很有遠見和視野,也不介意去和別人推介樂團,我便幫他聯絡一些人聊天,讓他去作講座、辦演講,讓多些人了解他和樂團。」天時地利人和下,Winnie得以促成太古集團與港樂的合作,使樂團得到每年1300萬的天價贊助,成為當時香港藝文界的一時熱話。
正如Paul所說,藝術行政有其獨特之處,也背負著一定程度的文化使命。那麼與一個藝術團體相比,藝術教育機構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使命感大概更加重,其工作的目標也有一些差異。「同樣做的是拓展的工作,在樂團是商業拓展,在APA則不是。這裡是學校,永遠是學生與老師先行,多要考慮的是學生是否能從活動中有所得著。在港樂,是去向別人介紹這些很棒的音樂會,在APA,則是要為學生考慮,籌辦最有益的活動。其實他們都有一定的水準,但是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們仍然是學生。在港樂,已經是香港最大最好的樂團,而在這裡,我們是要培養藝術的未來之星,我們的工作,是希望多些人了解他們,支持他們。」
學院的拓展,更重學術與教育功能,不僅要為內部籌備高質素的教育項目,又要溝通公眾,把這些「未來之星」推介給外界。這樣的拓展工作,大概要求更多的創意,從策劃展演到拉贊助、到建立校友會,甚至細微到如何向公眾解釋一個國際獎項的背景與意義,任重道遠,但絕對有無限空間。
藝團之間的信任
西九將至,對於Paul與Winnie來說,對於各種機構的藝術行政人員,那大概都意味著更大的空間與更強的挑戰。但它同時也令人思索香港各藝團、藝術機構之間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在參加香港大學「文化領袖學程」的過程中,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是這罕有的平台,讓來自香港各個藝術組織的管理人員共聚一堂,分享經驗,討論文化大環境的發展。其中,最令Paul印象深刻的是大家對於「信任」這一概念的討論。這看似老生常談又虛無縹緲的課題,卻也許是香港文化圈一直忽略的環節。在二月中的「文化領袖論壇——創建互信」講座中,西九行政總裁連納智就曾直接了當地指出,他發現香港的文化藝術圈內,「缺少一起做一件事的共識與氛圍」。
「所謂的『信任』,在每個公司中的重要我們都明白,但是團和團之間的信任呢?比如我們和小交、和港芭、和中樂團的信任?如果我們是一個方興未艾的行業,可能大家是直接的競爭者,很難說甚麼信任。但是如果是藝術行業,在社會中已是弱勢社群,我們大家爭取自己資源的同時就更不應該各自為政。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怎麼去增加團和團中間的信任,這需要時間的積累,不是大家坐在一起,牽著手,哇,信了!這是長年累月積累回來的感覺。我們這個文化圈很小,所以很重要的是,大家去建立信任的關係。如果這個課程可以繼續走下去,有個很好的發展前景,參加過課程的舊生們沉澱後,可能都在各團體中擔任重要職位,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團結的基礎。」Paul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