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加強文化交流 促進族群共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4-30]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西部祥雲

 內蒙古包頭的藝術作品在香港展覽,讓本港的市民了解到內地的北國風光,也使人領略到中國多元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多開展這樣的活動,是非常及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只有多加深對內地的了解,兩地的關係才能夠融洽,族群融合才能夠進一步深化。

 在香港,有一股文化逆流,千方百計試圖淡化香港生活中的中國色彩。少數人試圖以本土化的概念來打造一種空中樓閣式的文化認同。這種手段的極致,就是千方百計醜化內地的一切,將內地文化的一切符號加以標籤化,造成兩地文化與情感的隔閡,導致文化的斷裂與衝突,最終演變為意義上的族群對立。因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之心,對這種文化逆流的態勢絕對不能夠掉以輕心。

 應當怎樣化解內地與香港族群中的文化隔膜呢?一個根本的途徑,就是加強兩地的文化交流,多多了解內地的文化風俗與文化產業,從而造就共同的文化話語交流平台。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是,香港人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有國無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將本港的一切視為是最優最上等的,將香港的一切文化心理現象視為是終極和不可改變的文化內涵,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以香港為中心的思考模式,這種思考模式忽略了香港以外的世界的廣博性,忽略了內地文化體系的傳承性,忽略了香港文化中的中國元素,而且這些元素幾乎構成了香港文化的核心。

 這種事實與理想的差別,引起外界有文化沙漠的看法。這其實並不奇怪。畢竟,主流文化的話語優勢與主流文化自身的內容出現偏差時,總會有很大的差別與反諷。要想擺脫文化貧瘠的評價,第一步就是正確地認識內地。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的文化出現過幾次斷層,也有過不少激情的物語。在民國時期,關於中國文化何去何從的爭論,無論是何種觀點,其根本都是為著中國文化的未來找尋一條出路。只不過,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即便是最為激進地反對傳統文化的胡適先生,也提出過整理國故的口號,認為要想批判傳統,首先要理解和梳理傳統文化的內容與資源,這才是做學問甚至做人的首要關鍵。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是一種多元的複合體。東三省的文化與廣東的嶺南文化已經有很大的差別與不同,蒙古族、藏族的文化與漢族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異。跨越淮河,進入南方地區,幾乎是一個地方一種方言,完全不同。每一種方言的背後,都代表著一種不同的文化,這就是內地文化的複雜性。

 內地很大,大到了無法用一個詞語或句型去概括,這是歷史的因素,也是現實的存在。面對這種客觀的存在,總比單純地否定或迴避要好得多。文化碰撞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不過在碰撞之後,應當加強彼此的了解。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下文人之所以對香港文化頗有微詞,實在與當時的香港文化積累有很大的關係。如今,香港早已進入可以把握自己文化特質的時代,如何脫離和超越後殖民時代遺留的影響,打造出有香港特色的中國文化,是文化界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文、攝:徐全

相關新聞
草原清輝耀香江——內蒙書畫作品展 (圖)
加強文化交流 促進族群共融 (圖)
清輝 (圖)
北國情 (圖)
初升的太陽 (圖)
太行深處 (圖)
清韻 (圖)
人物小品 (圖)
《落腳城市》:進城後 我們如何落地生根? (圖)
書評:為了你,更為了陳可辛。─陳可辛《自己的路》 (圖)
書介:鄧小平時代 (圖)
書介:冰與火之歌第二部:烽火危城 (圖)
書介:百歲老人蹺家去 (圖)
書介:Reuters Our World Now 5 (圖)
書介: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 (圖)
簡訊:錢學森之子錢永剛:中國也有像亞里士多德一樣的大學者
徵稿啟事
百家廊:請客者說(上) (圖)
翠袖乾坤:對全屍的反思
跳出框框:盛 女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