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內地景點貴絕全球 逾一成票價200元以上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05-02]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據不完全統計,五一小長假全國超過20個知名景區門票漲價,漲幅從20%到100%不等。在通脹壓力之下,內地130家5A級景區門票價格(旺季)近半已超過百元人民幣,超一成景點在200元以上。於是,各景區「逃票攻略」頻現網絡,一些「攻略」要鋌而走險去攀崖,頗讓人感覺步步驚心。內地專家說,不少景點價格已偏高,動輒佔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5%-10%,如今景點又乘「五一」小長假、黃金周「搭便車」、攀比跟風式漲價,形成了一道難看的風景。(二之二) ■香港文匯報記者莫豐齊

今年五一黃金周期間,揚州市物價局通過聽證會,宣佈由於景區投入增加、遊覽面積擴大、品質提升、成本上漲等因素,將瘦西湖門票價格核定為120元/張。相比於以往60元/張的門票基價,實現了價格翻番。

漲幅超居民收入增長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昨天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按照瘦西湖這樣的漲價法,即便是3年之後的一漲,其漲幅已明顯超出居民收入的增長水平。而判斷票價的高低,如同判斷房價的高低一樣,一方面應該相對於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即居民的承受力而言,另一方面可以參照國際通行與普遍的狀況。

 2011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218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年收入6977元,一張動輒一兩百元的門票價,佔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約為5%-10%,明顯偏高。而世界大部分國家景區的門票價格佔人均月收入的比例在1%左右,兩相比較,中國景區票價要高出很多(詳見表)。蔡繼明介紹,比如英國白金漢宮,不僅是英國王室最重要的住地,也是倫敦的地標性建築之一。作為世界著名宮殿之一,其票價僅3.5英鎊(約44港元),學生2.5(約32港元)為英鎊。

景區交通雜費另計

 總體上,日本與歐美景區的公園和自然景觀基本不收費,歷史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象徵性收費,商業性娛樂休閒設施的收費相當規矩。而中國很多景點的門票價為「純」門票價,景區內的觀光覽車等還另外收費。

 以黃山為例,除了門票外,可還需付交景區交通 38元/人(上下)、纜車費用65-80元/人(單程)。一位遊客告訴本報記者,他五一期間遊一趟黃山,從到景區山腳下算起,坐大巴坐索道,不在山上吃喝,合計達428元。如果不坐索道就得在山上留宿,那住的和吃的堪比五星級酒店。大好河山只能「咬牙切齒」看一眼就走。此外,由於門票與相關費用太貴,旅行社所賺利潤很低,導遊為多賺錢常將遊客帶到各個購物點。對此,本報記者昨天致電正在值班的黃山園林局副局長桂劍鋒,請他對各項收費的合理性作一個解釋,桂劍鋒說不便發表評論。

 蔡繼明認為,景區票價上漲不是真正的市場行為,背後的確體現了地方財政急功近利、盲目跟風,公眾的監管不力等諸多因素—比如瘦西湖漲價,票價翻番明顯違背發改委的漲價上限,卻能100%投贊成票,聽證顯然已流於形式。

漲價體現地方急功近利

 近日,《人民日報》與新華社相繼發文,公開指出「正是地方政府向景區要錢推漲了門票價格」。據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測算,在人們出行旅遊總消費中,門票支出佔比大概是7%—8%。有調查機構發佈的報告也顯示,中國遊客景區門票、交通花費,已經分別佔到旅遊的21.92%、20.92%。專家認為,進一步降低門票價格是提升遊客滿意度的重要方向。但當前一些地方景區正在醞釀或掀起的漲價風表明,景區門票正偏離公共性和公益性,成為一些地方政府和旅遊公司不斷索取經濟利益的平台和籌碼,難以在改善服務水平、延伸產業鏈條等方面拓展旅遊業的升級空間。

相關新聞
只求投資保值 內地人買港樓熱情無減 (圖)
豪宅中價樓通吃 內地客鍾情鐵路物業 (圖)
版權例或押後恢復二讀 民建聯倡先「停一停」 (圖)
梁振英:必爭新架構盡快通過 (圖)
工聯會五一遊行捍衛勞動尊嚴 (圖)
內地客消費愛格價 商戶出招吸客 (圖)
美再提供軍艦 欲提升菲軍力 (圖)
內地景點貴絕全球 逾一成票價200元以上 (圖)
法大選周日終極戰 薩奧搶亞裔票 (圖)
溫總探望北京巴士司機清潔工 (圖)
上海機會多歧視少 年輕打工族最愛 (圖)
中國PMI連續5月回升 經濟增長趨穩 (圖)
拉登喪命一年 歐美嚴防「人肉彈」 (圖)
3000市民登解放軍艦開眼界 (圖)
民建聯副發言人「揀蟀」 23才俊拚口才 (圖)
舊樓升降機急墜 4消防員救人反被困 (圖)
村屋疑遭爆竊 稱失千萬金錢龜 (圖)
8大院校教員流失5% 見5年新高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