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開窗狀態的王學龍版核舟。 網上圖片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明代文學家魏學洢在《核舟記》中生動描述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微雕作品,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上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但這枚微雕珍品,後人卻不曾有幸再飽眼福。不過,南京市仿古木雕非遺傳承人王學龍以橄欖核復原的「核舟」,再現了文中描寫的景象。
研讀了無數遍,王學龍對《核舟記》裡的每個細節都爛熟於心。文中說,明代常熟核雕藝人王叔遠在一枚小桃核上雕刻出蘇東坡泛舟遊赤壁的故事,船上共刻有五個人、八扇窗、一張箬篷、一支槳等物品。「我在場景和細節方面尊重原文,只是材質改成了更適合做微雕的橄欖核。」王學龍說,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屬於自己的「核舟」。
整個雕塑作品的「原材料」就是一顆小小的橄欖核,「核舟」長4厘米,高1.6厘米。橄欖核雕成的斗篷船上有五個人,神態各不相同,左右各雕四扇小窗,精妙的小窗有軸,可靈活開關,關上窗戶,就能看到窗門上分別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細若蚊絲,勾畫了了,真如明人魏學洢描述的那般奇巧靈怪。 ■《揚子晚報》
|